正文

第12问怎样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转变100问 作者:中国人民广播经济之声编


2010年就要结束。回顾即将画上句号的“十一五”规划,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GDP总量从2006年的全球第六位上升到了现在的第二位;贸易总量从第八位上升到了第二位,其中出口居全球第一位,进口是第二位;外商直接投资从第十二位上升到第三位;外汇储备从世界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能源、环境代价。以能源为例,2004年国家中长期能源规划提出,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亿吨标准煤。而据专家估算,201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32亿吨标准煤,意味着我们将提前11年突破这个标准。

显然,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自然资产索取和透支的过程。这样的发展方式,激化了中国人口和环境资源的矛盾,是不可持续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 深入采访

目前中国经济旧的、传统的发展方式与新的、现代的发展方式并存,旧的发展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客观地说,通过持续努力,传统的发展方式在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即便如此,它依然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加剧、产品竞争力不强、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等一系列问题。仅以空气污染为例,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十个里面就有四五个在中国。这样的情况表明,传统的、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而且要加快转变。在经济之声2010年度行动“中国经济转变100问”系列报道即将完成之际,记者专题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胡鞍钢:过去十年,中国抓住了战略机遇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每隔五年上一个台阶,每隔两个五年跨一大步。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世界地位将要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将从现在的9 000万达到18亿,增加一倍。从事研究与发展实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大体上也要翻一倍。相当于美国和27个欧盟国家从事研发人数的总和。因此,未来的十余年仍然是中国快速发展和进步的黄金十年。机遇稍纵即逝,错过机遇就会丧失很多发展的条件。在采访胡鞍钢的过程中,记者能感受到他作为国情研究专家的急切心情,更深切地体会到抓住历史机遇、加快科学发展的紧迫性。

应当看到,多年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虽有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呈粗放状态。“GDP崇拜”在一些地方仍驱之不散,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还在一些领域存在。特别是当前,转变的步伐更是明显落后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经济之声系列报道“中国经济转变100问”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方面面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值得认真思考。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亟待我们找到破题之道。经济学家胡鞍钢强调,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积极因素。胡鞍钢:所谓“天时”就是经济全球化,知识革命、科技革命、绿色革命以及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地利”主要指所谓东亚及亚洲集体崛起,特别是新生的经济体迅速崛起,加快了我们与东亚和亚洲的经济贸易一体化、投资自由化和服务贸易便利化,同时也会加快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打破美元的霸主地位。世界银行几年前就讲到,这次的东亚复兴是从中国兴起,中国的复兴有利于促进东亚的复兴。“人和”就是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安居乐业的社会。怎样利用好我们所拥有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些切实的措施。即将启动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我们将不再把生产总值作为地方政府的评审指标,引入了改善民生、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节能减排等新的指标。这些新指标将使地方政府从追求GDP转向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措施。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改变长期形成的“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的传统观念,充分重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让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经济发展。胡鞍钢: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内需,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进一步降低关税,来使我们享受到美国公民享受到的世界市场的效益,利用我们国内本身扩大内需的优势。此外,我们还必须转变“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传统发展方式。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唯有紧抓历史机遇,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才能顺利实现中国现代化历程上的重要转折。

新世纪的新10年即将过去,崭新的10年正向我们走来。站在新起点上回望过去,我们经历了经济发展方式“久推难转”、“转而不快”的困惑,体会到了转变的艰巨性,我们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经济,有了从初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深化过程。

展望未来,我们认识到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世界经济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始终与时俱进,才能找到符合时代要求、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站在新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更深知,加快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只有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国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

● 权威声音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两年来中国抗击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表明,只靠加投资、增贷款的短期政策,并不能使我们走出危机的阴影,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是唯一的出路。余永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席。余永定:任何结构性的调整都十分痛苦。但延误越久,调整的痛苦就越剧烈。中国今天强大的财政实力赋予了它成功调整的机会,但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李稻葵,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是为中国经济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30年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制度基础。中国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强调深层次的改革、高水平的开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