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增加全民财产性收入?

中国经济转变100问 作者:中国人民广播经济之声编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年初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

经济学家们也认为,中国所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且是全体国民能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富裕国家。一般而言,财产性收入包括家庭拥有的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与发达国家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相比,我国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比重相差悬殊。以美国为例,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仅次于工资收入,有90%以上的美国人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而目前,我国居民的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达70%,财产收入的比重不到5%。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最主要还是由于非工资性收入即财产性收入的差距造成的,创造条件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成果,更多地拥有财产性收入,能普遍提高全社会居民的收入水平。

● 深入采访

记者:北京的金融街,车来人往,一片繁忙景象。10年来,这里的平房已经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金融大厦,无数的金融产品都是从这里设计出来的,包括股票、基金、保险、银行理财产品、外汇甚至期货期权这样的金融衍生品,可以说,供居民选择的投资工具多种多样,为增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10年前相比,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还催生了新的服务,就是站在独立的第三方提供综合理财服务的公司,展恒理财顾问有限公司市场部主任陈向辉对此深有感触。

陈向辉:我是1998年开始工作的,当时和老百姓谈理财,大家都没有这个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可支配收入多了,老百姓觉得将钱单一地存在银行,不是一种理想的理财方式。我们国家是分业经营模式,保险就是保险公司,基金就是基金公司,存款就是银行。外部的理财产品千差万别,很难自己去挑选。我们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提供理财服务,提供综合规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的财产收入比重是下降的。很多人还把增加财产性收入简单等同于炒股票、炒房子,但这样做风险很大。为了保险,钱多了就去银行“死存钱”。结果由于利息低、通货膨胀率高,“死存钱”变成了“存死钱”。

这几年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投资房地产和股市而取得的,占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的80%以上,收益的风险性较高。上海证券通的首席分析师陆水旗认为,财产性收入目前容易受到股票、基金和房地产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发展更多的理财品种是当务之急。陆水旗:中国的投资渠道太狭窄,目前只有股市和房地产,而房地产的渠道已被堵塞。目前虽然创造了很多的个性化理财产品,但这些产品的投资方向还是都局限在股市和黄金这样的渠道中,要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还面临很多困难。创造更多的理财产品是一个方向。对于我国很多的中低收入者来说,他们理财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就是不亏本,目前这样的投资产品明显不足。我国除储蓄之外,国债因其风险率低,收益又高于储蓄,一直受到稳健型投资者的喜爱,但是国债的发行数量有限,几乎每次国债的发行都会出现脱销的现象。

银行理财产品一直被视为稳健收益的来源,但情况也不理想。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发售产品6 778款,已经远超2009年全年5 986款的发售数量。看上去皆大欢喜,市场一片红火。但数据显示,从实际收益率来看,2010年前三季度,外资银行平均到期收益率达416%,远高于国有银行。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售的数量不少,但品种不多,国际金融界的品种是上万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不过百来种,差距明显。

要增加全体国民的财产性收入,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求大求新,在金融服务上要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的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服务,这样才能使全体的国民而不是少数人增加财产性收入。

● 权威声音

方瑞,普益财富研究所研究员。方瑞:今后,银行会推出一些稳健型的理财产品,之前老百姓对银行产品了解还不多,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导致负收益。以后老百姓对稳健型产品会更加青睐,风险意识会增强。石建军,信达证券公司分析师。石建军: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闲钱大大增多,个人要加强理财观念,从长期来看,这方面会有更大的市场和广阔的空间。今后,投资的品种还会增加,会适应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需要。范建军,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建军:财产性收入就是金融资产的收入,无非是存款、股票、房产这几块,现在国家不鼓励房地产投资,所以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都会是个短板。普通老百姓通常都是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他们的资本比较少的,比较适合老百姓的投资的是企业债券,我国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通过这方面来提高他们的财产性收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