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需要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经济转变100问 作者:中国人民广播经济之声编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突出,造成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乡之间不均等的公共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城乡公共医疗卫生差距非常大,农村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0%,而公共卫生资源却不足全国总量的30%。城乡在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农民一方面得不到基本公共服务,而另一方面,医疗和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价格又远远超出农民的负担能力。

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 深入采访

记者:来自安徽农村的王秀云,进城打工已经10年了,在城乡之间频繁地往返,对于两者的差距,王秀云深有感触。

王秀云:就拿这个道路来说吧,我们家的道路不平,很窄的,这里的道路很宽,很平整。回家也不方便,这里很方便的。小孩上学也不如这边好。老人看病也不行,也没有这边好,城里还是比农村好。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需要政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重点解决城乡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差距悬殊的难题。

研究表明,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贫困发生的风险就可以降低129%。教育投入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极为重要。

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郑新立,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我觉得重要的还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通过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这些方面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使广大老百姓减少这些方面的后顾之忧。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这些方面属于公共服务,我们要通过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大体均等来实现人均公共服务的大体均等,那就是将来只要是中国的公民,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是在沿海还是在边疆,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享受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这是我们收入分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具有独特的作用,财税政策的完善,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都有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记者:您特别强调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您觉得它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很重要,有人觉得财税政策也需要完善,您觉得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吗?

郑新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我们将来逐步通过建立社会保障的预算制度来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除了一般预算的科目,还有投资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我想国家应该也在积极地筹备这个事情,将来通过逐步统筹运用国家的财力,包括税收收入、各种行政性收入和国有资产投资的收入等,把这些收入统筹规划使用。

比如说我们的社会保障欠账比较多,我们就可以从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里边切出一块儿来,把它投入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去。我们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赢利水平比较高,一年上缴的利润都是2 000多亿元,我个人建议,我们央企交了这么多利润,应该切出一块儿来,投入到社保体系建设中,来加大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体现央企确是全民所有、全民所得的,它挣的钱让大家都有一份。

● 权威声音

张晓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一系列的深化改革的措施能更好地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包括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快、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这样一个矛盾。我想,大概从这几个角度来推进工作,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迟福林,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新阶段统筹城乡的实质是什么呢?是承认和保障农民的发展权益。农村和城市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收入差距增加,这是一个客观的、不可避免的阶段。问题在于,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应当是平等的,这个平等体现在制度上的平等。

● 观点链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改革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必须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如果没有财政能力的均等化来保障提供最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会变成“纸上谈兵”。

《人民日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应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中经评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加大社会事业领域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目标取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