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1)

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 作者:徐洪才


1.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国际货币可以享有来自他国的铸币税收入。以美元为例,截至2008年,美国发行国债总额为9?6万亿美元,欧洲美元?约4万亿美元以上,两项合计,美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超过13?4万亿美元。如果再考虑到部分美国境内的外国存款、境外流通的美元,以及境外持有的约12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券,美国的铸币税收益将会更大。仅考虑前两项,此数字也已与美国2008年GDP总额相当,其中就包括中国大约7%的贡献?。这些都是世界人民对美国的无偿贡献。

这一惊人的铸币税收益,促使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努力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11月中旬在华盛顿召开的G20峰会上,美国根本不愿意探讨如何解决当前的国际货币问题,而是大谈特谈金融监管的改进方案。对世界各国来说,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最优方案无疑是建立一体化的“世界元”体系,但在目前国际关系背景下显然不具有任何现实的可能性,因为国家利益本位仍然是目前国际关系的主流。就中国而言,凭借全球第三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规模位居全球第五的地位,从我国利益最大化出发,适时推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本位币方案,以构建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应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由于国力较弱,采取“赚美元”的战略有其必然性。但在中国已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3个30年的重要历史时期,如果继续无视国家货币体系中的巨额财富漏出和继续坚持过去僵化的金融战略,中国向国外无偿地输出铸币税将会超过现在的数倍,这必将犯下历史性的战略错误。近年来,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情况下,美国一直以年财政赤字4200亿美元的速度贬值美元,且有逐渐加快的趋势。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4550亿美元,应该说中国就是为美国财政赤字买单者之一。中国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已成为国民福利损失的巨大黑洞。这种损失不仅表现在美元贬值造成的币值损失上,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更大,这些钱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国内经济百业待兴,迫切需要这些资金用于各项经济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总共利用外资不过8000亿美元左右,具有对比意义的是,目前我国持有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就高达1万亿美元。请问,这到底是谁在利用谁呢?

2009年初,北京大学张维迎提出将1万亿美元用于国内建设,笔者在2008年7月《中国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美元危机》一文中提出了类似观点。有人批评这违背常识,因为将1万亿美元分给国内居民后,他们将其换成人民币,一转手又变成了央行手中外汇储备,且增加了国内通胀压力。其实批评者忘记了,1万亿美元是能从国外采购的,不仅为世界经济做了贡献,也解决了国内很多问题。

美国经济的信仰基础在于:借钱就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实际上,美国人习惯于看能借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中国人习惯于看能挣多少钱,就花多少钱;美国是敢借、敢花、敢不还!美国利用其国际储备货币国的有利地位,廉价地从中国借钱,利率不足5%,然后将这些资金返投于中国,用于收购中国的一些重要行业和龙头企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