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保持30年的持续发展(3)

谁来拯救美国 作者:肖金泉


图片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江宁生摄。

图片说明:1962年,在北京市西单自行车商店里,陈列着各种不同类型、规格和颜色的自行车,供顾客们自由选购。在当时的中国,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有所谓的“三大件”之称,是每个准备结婚的家庭的必备之物。

图片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记者张燕辉摄。

图片说明:2008年4月27日,北京车展迎来最后一个周日,展厅内依然人潮涌动。据统计,这一次车展吸引观众近55万人次。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家用车消费市场。

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观点。特别是分析了当前的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同时在现实中总结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原则,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它的特征,即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调控和政府管理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已经有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之路在中国走不通。在当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指导下,国家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可否认,在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指导下,经济总量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有了显著的提高。有关数据显示,1952~1978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6?0%。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划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缺乏效率的,结果就是造成资源的误配置和生产的低效率,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没有实现经济现代化。

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1957~1982年间,中国国营的总要素生产率处于停滞或负增长状态,而制约要素生产率的根本原因则是计划经济本身的制度缺陷。因此,要想发挥要素生产率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改革既有的计划经济则是当务之急。改革就是制度创新,而效率则是改革的关键,当时中央提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正是看到了市场比计划更能提高经济效益,而这正是我们当时所缺乏的。

选择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比起计划经济,更注意尊重人们的自主性,能够激发创造财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也是激励创新、激励竞争的有效手段,使各种资源都被调动起来,所以说市场之路也是一条民生之路。市场化的改革,正是朝着这条民生之路快速前进。

市场化改革初期,市场经济还只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下指导的市场经济,而且当时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对政府有高度的依赖性,生产效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差。1979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有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竞争”。这就迫使其改变僵硬、呆滞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激励它们展开竞争,而国家的激励措施主要表现在:1984年5月,国务院明确了国有企业享有各种自主权,即生产经营策划权、产品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选购权、资金使用权、资产处置权、机构设置权、人事劳动权、工资资金使用权和联合使用权。激励竞争是我们国家发展市场经济迈出的第一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