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受命西征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 作者:王立群


此时的楚王熊心压力很大,他面前的两件大事:救赵和灭秦,都同等重要,他不但两手都要抓还得两手都要硬。对这次的救援行动,楚王心知肚明,如果不拉赵王一把,一旦赵国覆灭,整个反秦义军将深受重创并呈瓦解之势,秦军两大主力定会乘胜追击,逐一清扫各地义军,而自己目标那么大,一定是优先打击的对象。

再往深了想,救不救赵还关乎到楚王雄心能否有机会成为诸侯盟主的问题。要是反秦之势真被逆转,秦军占得先机,秦帝国便有机会东山再起,再次称霸天下。楚王自然希望这次义军能借巨鹿之役一战定乾坤,将秦军彻底打入万劫不复之地,至少自己还保有坐上盟主之位的一线契机。说白了,出兵救赵,绝不是熊心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膨胀,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而另一方面,灭秦之事也是时不我待,须赶紧派兵西入秦关。义军起兵旨在亡秦,陈胜手下的周文败退出关中之后,时局急迫地召唤着一支新兵入关。北伐与西征都势在必行,那么,派谁北伐?派谁西征呢?

当时的状况不容乐观,秦军声势浩大,正四处剿杀各地义军,楚军中愿意入关灭秦的人屈指可数,可有两位将领倒是例外:一是刘邦,二是项羽。项羽是带着怨气的,什么也比不上那段杀叔父之仇,“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但最终,刘邦获准西征,项羽作为副将跟随宋义北伐救赵。

屡战屡胜的章邯兵团和秦军另一主力兵团长城军团,奉命联合执行灭赵的任务,两支队伍齐聚中原赵地。新成立的赵国可怜巴巴地困在中间,危在旦夕。这一役毕竟事关未来的发展方向,谁都清楚北伐之战必将和秦军一决雌雄,肯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

相比之下,西征虽然也有凶险,但其危险性则小了许多。再加上,谁入关灭了秦便可以成为“关中王”,和北伐比起来也算是个美差了。

后来的历史证明,刘邦此次西入秦关的确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机遇!那么,为什么获准西入秦关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呢?这里面有什么内幕,或者潜规则吗?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一是刘邦长者。

“长者”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年纪比较大,二是宽厚仁爱。能够获准西入秦关的原因虽多,明面上最能说出口的就是所谓的“仁爱”。

楚怀王及诸大臣都认为:秦地百姓“苦其主久矣”,如果派一位“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不骚扰秦地百姓,应当可以顺利拿下关中。项羽性格太强悍,“今不可遣”;刘邦是“宽大长者,可遣”。

说项羽太过强悍残暴,有证据吗?当然有!“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说的就是项羽曾对襄城屠城,而且“诸所过,无不残灭”。这在《史记·项羽本纪》是有记载的:“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的确很血腥恐怖。

可是话又说回来,刘邦就真的“仁厚”吗?翻开刘邦的履历,也烙下了血腥的屠城印迹,《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刘邦与项羽联合屠城一事:“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同时,这次屠城在《史记·高祖本纪》也有记载:“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如此说来,项羽是真残虐,刘邦是假慈悲。不过正是这样的假慈悲,为刘邦赢得了众多粉丝的支持,并为其蓄积了强大的人脉资源。

二是怀王心里的小算盘。

项羽、刘邦都是有屠城劣迹之人,而刘邦“长者”,更擅攻人心也是事实。可为什么“怀王、诸老将”又那么坚定地反对项羽一同西入秦关呢?这里的“诸老将”是指怀王被立之后投奔过来的原楚国老臣。更重要的是,决策者是楚怀王,他为什么也反对楚国将门之后项羽西征呢?

在决定派遣刘邦西入秦关之前,楚王熊心和刘邦、项羽等众将士们订下了一个盟约:先入关者为关中王。这一约定当然是为了激励军队的士气,由此看来楚王熊心倒是颇懂管理之道,“关中王”这块蛋糕对将领们而言诱惑力实在不小。

不过,这个貌似公平公正的约定背后却暗藏玄机。事实上,楚王熊心是绝不会让项羽入关的,理由很简单:楚怀王是项氏家族所立,并受制于此。如今项梁战死,项羽尚不成气候,熊心的心理压力减轻了不少,总算过上了几天“自主”的日子。要是项羽借入关之机真当上关中王,项氏家族的势力将再度膨胀,这个楚王之位就不好待了。若是刘邦当了关中王,不仅暂时不会有太大威胁,还会牵制项羽的势力,一举两得。

楚王熊心是刘邦人生中第二个贵人。他像项梁一样,赏识刘邦,提携刘邦,在关键时刻替刘邦拨开满天乌云,引导他走上一条康庄大道。话虽如此,但历史的机遇毕竟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刘邦酝酿了那么久的野心只待这一刻安然接招,表面上只是奉命行事,面对重任表现得积极妥当,心里少不了多多盘算。

不可否认,楚王雄心原本也是一位具有帝王之智的人。司马迁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首列的是秦帝国纪年,秦亡之后列的便是“义帝”的纪年,此时的“义帝”就是天下默认的共主。项梁战死之后,熊心抓住各种机会千方百计抑制项羽,努力想要摆脱傀儡君王的身份,希望获得实际的权力。我们无法定义这样的企盼是否出自本能,是否徒劳无用,但无疑,刘邦成功地扮演了楚王心腹的角色,并使自己成为最终获益人。

而这个时候,项羽还只能忍气吞声,跟随宋义北上。宋义,原本只是一位熟读兵书的书生,却被熊心任命为主将,颇有点误打误撞之嫌。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项梁还活着的时候说起了。

原来,项梁在定陶打败章邯兵团之后,项羽、刘邦曾合力剿杀了三川郡守、秦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项梁被接二连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一时有点飘飘然起来。宋义很敏感,察觉到项梁滋生出的骄纵情绪,劝说道:打胜仗了,将领骄傲士兵惰怠,那是一定要失败的,现在的情况令人担忧。心高气傲的项梁哪里听得进去,反而嫌宋义太唠叨,把他派去了齐国,以求耳根清静。碰巧,宋义在路上遇到了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得知他是去见项梁,便说,项梁这次输定了,您要是悠着点走,兴许还能捡回条命,走快了必死无疑。

果然,连吃几回败仗的秦军调出关中全部兵力增援章邯,章邯率兵偷袭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兵败被杀。

高陵君因为宋义的一番话意外躲过一劫,他见到楚王熊心后对宋义赞不绝口。熊心听罢异常高兴,马上召见宋义。这一召见不打紧,一番切磋交流之后,楚王当即任命宋义为大将军,率兵北上救赵。

楚王熊心与宋义谈话后为何如此亢奋?到底是心血来潮还是真遇良才呢?我以为,熊心此时手下不乏良将,项羽就是最好的将领。熊心心喜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竟凭空冒出来一个可以替代项羽的军事奇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楚王百密一疏。这位“奇才兄”毕竟手无缚鸡之力,终究逃不过项羽的利戟,被冠以私通卖国的罪名,成了项羽重夺军权的炮灰。

这就叫,“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杀宋义,夺军权,破釜沉舟,鏖战巨鹿,灭王离,破章邯……项羽灭了秦帝国赖以生存的两大主力兵团,一跃成为天下诸侯的领袖。这是楚王熊心始料不及的。再后来,项羽西行入关,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将楚王熊心“尊”为“义帝”,放逐南方,再派人将其了结。这些西楚霸王的故事,我们后文再行详解。

此时的天下,牵一发而动全身。项羽的一举一动都落在刘邦的心里。刘邦是何等聪慧之人,别看他表面上只顾闷头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儿,却不知他正耳听着八方动静,眼看着南北局势,心里盘算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他深知,虽说自己凭借“长者”的美好形象,加上楚王的政治利用,最终得到了西行入关灭秦的机会,算是捡了大便宜,但世事难料,一切都不可怠慢,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一切都要经过战争的检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