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奉生活(1)

易性中国人 作者:曹世潮


中国人把一些政治原则、宗教、道德都置于生死之下,中国人以为人生第一要义是“好好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给出路”等是人生与处世的基本准则。中国人对于死极其忌讳,包括死的谐音都避讳,以为不吉利。中国人只讲生,不讲死,也少有讲死的哲学、思想、著述。中国人的生也主导了中国艺术,中国艺术真正的本性在于生、活、生命。在中国的绘画中没有表现死的。无论是鸢飞鱼跃、花开花落,乃至枯树、老根都充溢着活泼泼的生命。死亡乃至于战争很少是中国画的主题,死亡从未在中国任何艺术形式中出现过,中国人对此的禁忌极为严重。

中国画有“写生”一说,中国人的写“生”不同于西方绘画中写生的概念。中国人写生是表现万物的生意,是写人、写物、写环境、写花鸟的生气、生态、生命。中国画有另一说,即“写意”。所谓“写意”也是表达生命的、生机勃勃的意趣、情志,表达画家心灵中对于活泼泼天、地、人的感受,写出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生、活的意趣。

由于对生、活的关注,中国人的养生术从来就极为发达,这种发达全世界无出其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服的增加与减少,饮食的多寡,味道的浓淡,中国人非常认真,讲究人体的干、湿、寒、热与衣、食的恰当。中国人的生、活观主导了中医中药。中国的医药以养为主,以治为辅。这种对生命的珍重已经走在了生病之前。中国人要求治于未病,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重于养护使之不病。中国的房中术的发达可以清楚的证明中国人对于生、生育、生活、养生、护生认真的极端,以致于完全是为了生,完全忽略了情趣。

中国人对于生、活的这种执著,与中国人不太愿意斗争、造反,参与战争有内在的联系,中国的历史进程受了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的支配。在中国,每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战争必然始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这种绝对困顿的形势,革命的发生一定是生死关头,一定是贫富差距巨大,而且贫困一族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战争才发生了。

中国人因为生、生存不成而战斗;中国人也因为生,能生活而妥协。战争在中国发生,那是一种无奈,一旦取得胜利,生、活有望,这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人们并没有远大的目标,只要等贵贱,均贫富,有饭吃就行。每一次战争的结果都被统治者利用,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只要能过太平日子,能生、活,中国人对一切一定是悉听尊便。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为某一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而献身的全国性战争,尤其是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能够平安生活的背景下,这样的战争几乎没有。生生生、生生以及生主导了整个中国历史的文化进程,中国人不会为“生”而牺牲,只有不能“生、活”时,中国人才会奋起战斗。在中国人看来,首先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死”让中国人大觉悟。中国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不少中国人为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弥留之际。不少智者、领袖往往将将士置之死地,目的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在中国人要激励人们殊死战斗,只有死能够激活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国歌就是对这一文化精神进行呼唤,“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对生的热爱所激起的一种奋斗精神,反映出这个民族的个性及精、气、神所在。

中国人用生、活选择他们的哲学与思想。《易经》所以是群经之首因为它讲的就是顺生,趋吉避凶。他们从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中选择了儒、释、道三家。也因为老子讲生,孔子讲生、活,佛陀讲轻松生、活。中国的韩非子、荀子、孙子、鬼谷子等许多大哲学家,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他们不能满足中国人生、活及人性、心性的需要。他们之所以被搁置起来,没有成为中国人普遍自觉的文化观念和方式,是因为他们的理论与中华民族的生生、生、活的理想不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