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奉生活(2)

易性中国人 作者:曹世潮


中国人把生、生生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导致中国人讲究性、讲究性生活。在中国人眼里与生生、生相关的性一定是非常严肃的,性生活是生儿育女、生命延续关键,是人的传承的根本途径。性在中国人看来是血缘、血脉、家族、民族传承的根本,是传宗接代的根本。把性生活看作一种娱乐,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败相。“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中国人发达的文化观念之一。中国人对生命的欢喜,对人性的喜欢,对心性的偏好,十三亿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体量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一个民族对生育缺乏热情,则可以证明其人性趋淡,生命黯然,而中国人从来不缺乏这种热情和活力,因为生、活是中国人的精神。

儿女的成长始终是中国人为人父母的母题之一。凡自觉于汉民族的,对儿女的学习、健康之关心几乎超出了所有其它族群。如果一个儿子或女儿在美国读书,母亲可以与丈夫分居,长期在美国服侍儿女的生活。夫妻分居两地,而目是为了儿女的成长,这在外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但在中国,这是普遍现象。不少中国人一生酷首穷经、毕身奋斗,其根本目的很可能就是光宗耀祖。

“人道之始,造端夫妇”,由性爱可以派生出亲子之爱、骨肉之情,派生出父子、夫妇等一套伦理道德的规范。亲子之爱和天然乐生倾向相结合也催生了中华民族所特别注重的天伦之乐的文化特质。中国的伦理风尚浓厚,根本在于生生,基础是聚族而居和血缘纽带,同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完美结合,伦理风尚自然生成。

“孝”至今仍然是中国社会的首要道德标准。《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本身就体现了血缘情感和实践理性的统一,进而又把这种天然的情性和天然的秩序规约、推广到了许多方面,主导并涵盖了许多社会道德。

中华民族自小学习的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不是社会、经济的知识,因为在中国生存不是紧迫的问题,而如何生生、生是最重要的使命。中国人第一重解决的是人的生产,也就是生儿育女。中国人骄傲于天伦之乐,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中国人的生育率一直如此之高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人认真生育,生育以后的心性,对生的郑重是他人无法体会的。

“生”的文化在家庭、氏族、人伦的深入,在祖先崇拜中续接。中国人以为祭祖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中国人的清明扫墓、冬至扫墓是很隆重的事。至今清明节仍是全体中国人行动的日子。清明节前后有6亿中国人会动起来。

数千年来生命伦理、生生文化,亲之养子,子之养亲很自然的就成为每一代中国人毕生的义务。他们以同居共财为荣,别居异财为耻。同族当中互相接济,互相体恤都有内在的规定。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以人伦关系为准则,强调入情入理,通情达理。这些规定、准则,今日之中国人虽有所松懈,但根性中还留着。

家、家族、氏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个核心,它的强大使中国人忽略了社会关系,而集中于自己氏族、家族、家庭的关系。中国人立刻由家向国直接过渡,而中间并没有出现社区、乡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中国人的大使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家,从家到国家,然后天下。任何有大作为的人都被称为“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政治家,不一而足。

在以家族为中心的生的关系中,生命之间的脉络绵延续接,人伦的权利也逐渐产生。这种权利被中国人普遍自觉和认同,在市场经济中一些腐败现象就是任人唯亲、开后门、递条子,这是血缘人伦关系与市场经济混合错乱有关。从人伦心性的角度说,这样做是正确的,从市场制度讲,那是错误的,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在人伦情性中的高度自觉,使市场经济与这种文化习性纠缠,腐败就在所难免。

中华民族长期忽视社会关系和公共精神,公共的社会关系很少受到中国人的信任,除非这个人已经成为“自己人”。所以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也缺少对公共事业的兴趣,社会与公共这两大区域不是他们的心性所在,因为不是一个血缘,又非一个家庭,所以在这里中国人难以集聚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