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篇 汉武帝是“国家货币”创始人(5)

说钱 作者:卢晓刚


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据司马迁估计,汉代各行各业都有20%的利润,放债也不例外,大致就是这个利率。

古代的商业发达以后,当然也会出现商业信用,也就是赊销赊购。这方面最早的记载见于秦代。

刘邦还没拉队伍起义时,是秦朝的一个乡镇干部——泗上亭长。他那时经济状况不大好,就经常向小店老板赊酒喝,还留下了债券。传说店家看到他醉卧时身上有龙纹,知道绝非凡人,于是纷纷“弃责”,不敢向他要钱了。

在出土的“汉简”(汉代文书)中,关于赊购的记录很多,而且有的还是债券,上面写有赊购人姓名、住址,赊购的物品名称和价款,此外还有证明人的姓名,非常正规。

到了此时,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业,在西汉已经初具规模,除了没有储蓄银行,什么都有了。

对公务员来说,汉朝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汉朝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工资制度。秦朝以前,干部是怎么发工资的,大概都稀里糊涂,汉朝才明确了各个级别的“薪俸”标准。但那时候不是发月薪而是发年薪,不是发钱而是发粮食,干满一年才给。

到了东汉,除了发粮食以外,也发给一点钱。唐以后,官俸大部分发钱;到了明朝中期改为完全发钱,跟现在一样了。

至于我国现代一般实行的“月薪”制度,则是起于南朝的宋。在年薪时代,官员的俸禄是在农历节气“芒种”这一天发放,如果没等做到芒种就辞官了的,年薪归接任者所得。

这样的规定,大概有保护农民利益的考虑在内,让想走的官员起码布置好了春耕工作再走。

由此可知,年薪是比月薪更古老的工资制度。但是风水流转,如今拿“年薪”又成了时髦事。比较牛的白领谈到自己的收入,一般都讲年薪是多少。

——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在创新,其实不过在复古。人的脑袋就那么大,撑死了能创多少新出来?

古人早就找到了解决“三农”的办法

到了西汉,古代货币就算进入了成熟期,货币的形状、铸造、发行和信用都稳定了下来,人们开始感觉到了“钱”的可靠——爹亲娘亲,不如自己的钱亲。

我们在小时候,大概都用过存钱罐,攒点零花钱。这东西的学名叫“扑满”,就是在西汉时期发明的。一般都做成小动物状,钱装满后,要砸碎了才能拿出来。

古代有一本专门记载西汉风俗的书籍《西京杂记》(相传为东晋葛洪著),说扑满是用陶器做的,有入口、没出口,把钱塞进去,“满则扑之”。扑,就是摔碎。

中国在光绪皇帝之前,没有银行,老百姓想储蓄,大概都用的是这个扑满。

是啊,把钱存起来,比什么都牢靠。这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有效。那些不相信储蓄、老想着玩花活一夜暴富的,就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吧。

钱这个东西,不好玩,不能马虎对待。古代的人,早在战国时期就明白这个道理。战国时有人伪托齐国的大政治家管仲之名,写了一本《管子》,里面所说的货币理论,就相当成熟,说的几乎就是秦汉时代的货币现象,所以也有人认为这《管子》里,起码有一部分是汉朝人写的。

研究《管子》,会有惊人发现,古人在那个时候就基本解决了令当今官员头痛欲裂的“三农”问题。

《管子》里提到了一个“环乘之币”的金融政策,当是秦汉时期曾经实行过的农村信贷措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