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制度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3)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作者:陈志武


从香港的情况来看,它90%左右的GDP来自于服务业,而其服务业有相当部分又是金融、保险这类金融服务。所以,香港要追求创新,不应把精力放在计算机、资讯和生物等这些“硬技术”领域的创新上,而应该因地制宜,着力于金融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这一领域,香港因为有其独立的法律体系和长期的法治传统,有大量受过严格训练的法律人才和优质的软性制度架构作保障,条件得天独厚,最有利于金融技术上的创新发展。事实上,开拓创新也是香港银行业、金融业长期以来保持旺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前几年香港银行业建立起世界上首个推行外汇交易同步交收服务的机构,通过美元兑港元在亚洲时区内的即时同步结算,避免外汇交易上的结算风险,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也于2001年年底开始接通。这种无纸化的即时支付系统,大大改善了风险管理并提高了效率。另外,考虑到大陆的实际情况,香港金融界为大陆的企业和个人推出各类金融证券品种、基金品种,使其金融业不断增长。

所以,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愿意,香港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是中国最主要和最可靠的金融中心和资本中心。由于香港有这些领域的优势,我不觉得它会被边缘化。香港做的是“制度套利交易”。

有意思的是,香港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并没有在大陆获得足够的重视,没有太多人去研究其成功经验。人们把精力主要放在研究美国、西欧、日本甚至新加坡上,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香港的借鉴价值。许多人出于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心态,认为香港有今天是沾了大陆的光,而不肯去正视香港在制度层面的成功意义。为什么当年比香港超前的上海今天赶不上它呢?我个人认为,香港作为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社会,对它的成功之道,特别是政府在经济中“不作为”,而在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的成功剖析和吸收,对大陆的未来发展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问:由不同机构做的竞争力报告,同一经济体的排名会有很大不同,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志武:各种排名的不断推出,是全球化图景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国家之间的直接比较,会逼着许多国家查找不足,多做努力,这是好事。排名的不同是由于各种报告所选择的影响竞争力的指标不同,以及这些指标权重大小的不同造成的。很多指标的选择是很主观的,比如法治水平的高低,世界可能没有两个法学家会对此有完全一致的看法。所以,这些报告只是一种参考,不是绝对的指标。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很强的联动关系。比如政府效能和企业效率,如果政府效能高、审批的手续比较少、公务员也比较廉洁的话,这就会提高办事与契约执行的效率,最终,企业的效率也会提高。

这里特别想强调的是,中国在2006年国际竞争力排名上比2005年前移12位至第19位,成为上升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软竞争力也有了提升和发展。但整体上看,“软环境”竞争力不足还是影响中国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方面,如何改进仍然需要我们作出巨大努力。

中国目前一个最重要的竞争力,就是大量便宜的劳动力。劳动力也是一种硬性资源。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竞争力是靠众多便宜的劳动力而来的,并不是靠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而获得的。许多人会说:“我们不管竞争力的上升是靠什么来的,只要它升高就行。”我要说,靠大量便宜的劳动力建立的优势,这没有什么好自豪的。我们应该多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的劳动力这么便宜?西欧人每年平均工作1 400小时左右,而中国人是一年2 200小时,但人家的人均收入是我们的很多倍。从一个绝对的层面讲,这说明谁的绝对竞争力更高呢?他们不用卖苦力就能有很高的收入,而中国人即使工作得要死也赚不了那么多钱,谁的绝对竞争力高是不言自明的。

“中国有大量便宜的劳动力”是一种“优势”,这听起来倒像一种悖论:正因为中国的制度机制历来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所以为了简单的生存,我们不仅要很多劳动力,而且收入再少也得苦干,这使我们的劳动力总是很便宜。本来是因为制度机制的欠缺而被逼出来的既大量又便宜的劳动力,应该说反映的是一种劣势,但到今天这反而变成中国竞争力的核心。

为什么中国的劳动力总这么便宜?在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或许,统治者为了达到对社会的控制,有意地在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安排上设置了很多障碍,这些制度障碍让人们无法把单位小时工作的生产力提高,让人们无法经商、无法个人创业,使技术进步不能加快,使人们的收入不能提高。这样一来,中国几千年都没能解决好温饱问题,人们就只能为了生存而卖命,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工作以求得温饱。对于统治者来说,总是处于为温饱而卖苦力状态的老百姓是最好统治的,所以历代朝廷也没有真正地把人们从为温饱的简单挣扎中解脱出来。于是就总要维持不利于市场交易发生的制度,总要抑商。

在生产技术因制度的障碍无法进步的情况下,逐渐地,人们就只好提倡“勤劳是美德”这种价值观,以简单勤劳来弥补制度的不足,没有别的选择。过分强调这种“美德”之后,很多时候这又会反过来掩饰制度供给上的不足。因为既然通过卖苦力也能勉强生存下去,那又何必去改良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把人们的“苦干”变成“巧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勤劳不是什么美德,不顾收入报酬的勤劳反而是未来收入增长的陷阱。

过去几千年的制度欠缺为今天的中国造就了大量便宜的劳动力这种竞争“势头”,我们千万不能沾沾自喜,这种“势头”与其说是“优势”,不如说是“劣势”。我们不能过多陶醉于因大量便宜的劳动力所带来的增长,因为如果过多陶醉于此,我们会忽视法治建设,不去建立有利于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的法制架构。为了提高中国真正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创造有利于各类市场深化发展的制度环境。等到中国人单位小时能创造的价值大增,使中国劳动力不再便宜的时候,那时的中国才算是竞争力强的国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