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济总代理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 作者:柏阳


1923年,哈丁总统死于突发性脑血栓,柯立芝在1924年成为继任者。

柯立芝成为总统,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摩根财团。他与摩根合伙人德怀特 莫罗的友谊,尽人皆知。

此时,也正是德国经济总代理人选出炉的关键时期,一切迹象表明,莫罗是不二人选。

莫罗个子不高,体态匀称,笑容可掬,衣着邋遢,十足的书生气,看上去有点像个老太太。不过,平凡的外貌掩盖不住他伟大的才思,在摩根他有“哲学之王”的美誉。

“铁哥们”柯立芝担任总统后,莫罗的人气更是直逼拉蒙特。柯立芝和莫罗是阿默斯特学院1895届最亲密的同窗,是无话不说挚友。毕业前夕,学院组织一次“最有前途学生”的评选活动,莫罗以极高的票数当选,但莫罗本人却把他的选票投给了沉默寡言的柯立芝,这令小柯感激一生。

这就是眼光,更是运气。

其实人生就是麻将牌里的碰碰胡,要看“手气”。碰对了家庭,舒坦一辈子;碰对了老婆,乐呵一辈子;碰到了神仙,就能拿下这辈子,而且还有下辈子。

莫罗是碰对了知己,享用了一生。

1924年7月的一次白宫会议上,莫罗被提名为执行道斯计划的总代理人,内阁几乎是一边倒。但是,事情往往是呼声越高,结果越糟。第二天,柯立芝在召集的另一次白宫会议上本想正式任命莫罗,可没想到陡生变故。

美国驻德国大使阿兰森 霍顿跳了出来,形势急转直下。

“我反对任命莫罗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霍顿此话一出,会场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柯立芝、休斯、胡佛面面相觑。

“各国媒体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德国也在盯着最后的人选,此事事关‘道斯计划’能否成功,所以任命一定要慎重。”霍顿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当然慎重,这件事内阁已经开过多次会议,专门商讨人选问题。霍顿先生,您反对莫罗,理由又是什么呢?”柯立芝总统强压怒火。

霍顿回应道:“莫罗是摩根公司的成员,任命一贯反德的摩根银行家,很容易给德国民族主义分子以攻击的口实,这对共和党政府极为不利。”

是啊,其实柯立芝总统选择老朋友,的确有私心的成分在。他也清楚地知道,摩根战时对协约国的支持,遭致中西部德裔美国人的反感和愤慨,这是莫罗的一处硬伤,也是所有和摩根“有染”的政治家都要直面的痛处。

共和党执政的10年,是摩根财团权力辉煌权力的顶点。即使这样,摩根的权力运作仍是不能见“光”,任何企图走上前台指点江山的摩根银行家,一生都要背负沉重的政治包袱。

经过激烈的争吵,会议没有确定人选,不过莫罗的名字从提名名单中划去了。

杰克、拉蒙特大失所望,可莫罗还算淡定(他承受打击的能力一向很好)。老莫并没有感到太多遗憾,倒是因为躲掉一份苦差而感到庆幸。

事后,他反倒写信安慰休斯等内阁成员:“其实,我很忧虑,‘道斯计划’在德国难以获得永久成功。……德国人不会对贷款感恩戴德,也不会记得鲁尔区被归还的事实,他们记得的只是一个曾经缔造过无数辉煌的帝国蒙受过的屈辱。”

为了摩根的利益,拉蒙特开始着手寻找莫罗的替身。一匹黑马——32岁的帕克 吉尔伯特成功杀出。他是摩根合伙人莱芬韦尔的门徒,后来的摩根合伙人。1920年,他接替莱芬韦尔担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在28岁时已经是副部级干部——财政部副部长,一颗前途无量的政治新星。

吉尔伯特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这一点从德国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财政部长海因里希 克勒形容他长相“怪诞”,另一位财长认为他“笨拙而傲慢”,他虽然在柏林待了五年,可连一句德语也没有学,也从未试图融入德国社会。他每天工作之余还是工作。

在吉尔伯特担任德国“经济沙皇”的这段时间里,他监督德国支付了2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他不断压缩德国财政开支,要求健全财政政策,敦促德国按时完成赔款额度;虽不会德语,可是他对德国的情况了如指掌,由他主笔完成的财政报告成为最权威的一手资料。

提起吉尔伯特,德国人恨得牙根痒痒的,人们把他的头像绘成“沙皇”的样子(类似于现在的PS),并公开焚烧。

可德国人的记恨,就是对他辛勤工作的最大褒奖。吉尔伯特的代理人角色,为他在英美金融界赢得了无上的荣光。

只是,他一个人没有能力改写历史,他控制经济、督促赔款,但无法阻止德国走向法西斯独裁。

摩根财团、国际银行家、政客终归是要为“道斯计划”等失败的政策买单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