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色星期四(1)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 作者:柏阳


任何历史事件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大萧条”也不例外。

股市泡沫破裂的传导效应导致实体经济的必然滑坡、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后的必然衰退、美联储为国际金融体系重建而实施的通胀政策令经济崩溃……这些理论上的“必然”都有理有据。

然而,一个偶然事件,对“大萧条”的发生同样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这场衰退。

这个偶然事件,就是斯特朗的去世。

1928年10月,在与结核、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疾病顽强抗争了十多年后,斯特朗与世长辞,享年55岁。

随后,斯特朗精心挑选的继承人、毕业于耶鲁和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哈里森上任。哈里森出生于军官之家,因此他英气逼人,雷厉风行,是斯特朗式的肯干家。当然,他还继承了斯特朗的另一特质:对摩根的忠诚。

只是,斯特朗死后,哈里森难以填补这位金融强人的权力空缺。

华盛顿的联储委员会的理事们,对纽联储多年的领导权觊觎已久,他们一直在谋求更大的影响力。如今,机会来了。在哈里森立足未稳之际,华盛顿迅速行动起来,向其施压。

在哈里森继任后的1929年春夏之间,他提出提高贴现率,以抑制市场的“投机潮”。华盛顿立即针锋相对,主张采取以“道义劝说”为主的直接施压手段。无聊的内耗,令政策久拖未决。直至1929年8月,联储系统才倒向哈里森,将贴现率由5%提高到6%。

不过,迟滞的政策,已无法冷却“沸腾”的市场。9月,股市便开始系统性崩盘。

联储系统内部权力的缠斗一经启动,便难以停止。内耗分散和制衡权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力的“真空”,这直接导致联储系统管理失灵,频频抛出昏招,甚至不作为。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一书中指出,“金融崩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权力从纽联储向其他联储的转移”,“如果斯特朗在世,大萧条中的许多失误都可能避免”。

就这样,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下,“大萧条”的序曲——黑色星期四——粉墨登场了。

1929年9月5日, 美国股指上著名的“巴布森缺口”(巴布森,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股票分析师,因为在“黑色星期四”当天预言股市崩溃而声名远播。不过,他1927年、1928年,各种场合下,都在不断重复着这样的预言) 出现了。

巴布森预言透过广播,在下午三点时引起了市场的恐慌:股价纷纷跳水,联合钢铁公司下跌了9%,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下跌6%,最后一小时的交易量高达200万股。

即便如此,市场也没有太多不安的情绪。毕竟,华尔街昔日的恐慌已成为历史,现在的交易员、投资者,大多都没有见识过真正的熊市。人们依然坚信恐慌只是暂时性的,一如从前。

1927年-1929年间的大牛市,股指急剧下挫、个股价格猛烈回调的场面都曾出现过,可倒下都是那些意志力不坚强的“懦夫”。因为回调是插曲,回升才是主旋律。

那么,现在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下跌才有入场的机会,大幅波动中才能挣到大钱。这些股票交易者,似乎人人都深喑投资之道。他们迅速将之前的盈利重新投入股市,甚至再借入保证金,希望自己能抄到大底,数钱数到手抽筋。

就这样,经纪人的贷款量上升到了历史高点:85亿美元。

股评家们捋胳膊、挽袖子,信誓旦旦、掷地有声地向股民们保证着:一切正常,股指会企稳回升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