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醒来,你才成为最真的你(5)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作者:(英)罗伯特·罗兰·史密斯


设想一下,假如基督教中没有耶稣,那么它其实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但假如说只有耶稣而没有耶稣复活的话―他曾断言:在被罗马士兵们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之后,他将从坟墓中复活过来―那么耶稣的存在,其实也并不具备多大的意义。直言不讳地来说,基督教其实就是一种有关醒来的宗教。抛开所有覆盖其身上的神秘之处,它所深信不疑并按照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种沉睡。而且,取决于你自己的意愿,假如你能够正确地度过自己一生的话,那么当你死后再次醒来之时,你将身处天堂之中。

众所周知的“复活”是一种平凡的奇迹,超然但是琐屑,虽受到祝福但却陈腐不堪。在20世纪中期,英国一位艺术家斯坦利?斯宾塞①,创作了一副以“复活”为名的画作。这是一幅机敏稚拙的图画,它为“复活”这一主题焕发了新的光彩。这幅画的内容描述了英国一个乡村里的人们从自己的坟墓中走出,穿着睡衣,伸着懒腰打着哈欠,就好像他们只不过是刚刚从睡梦中醒来一样。这幅画做了与基督教同样的事情:它将死亡当成是一种没有威胁性的间隔状态,而不再让死亡变成是一种引人恐慌的事情。只要你曾经说出过自己的期待,你就能够期待着自己有机会在天堂里醒来。

但毫无疑问的是,假如在基督教中是如此强调“再度觉醒”的话,那在一定程度上它的职责就是消除掉其他的可能选项。也就是说,当你睡去之后,你就将不能够再次醒来了。在这后面的一种观点之中,与其说死亡就像是睡去,而你也将会从中再次醒来,不如说睡去意味着死亡。从此之后,你将无法再次醒来。有趣的是,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他曾经将睡去比喻为是“死神的心腹”。乍看上去,莎士比亚是以一种非常保守的隐喻性方式将睡去与死亡相比较,但仔细思量的话,莎士比亚所说的睡去就不仅仅像是死亡,而是“死神的心腹”―这就意味着:睡去是死亡的克隆版本;或者以最好的方式来看待它的话,也只不过是将它视为一个黑暗的使者,而你对其将会充满着战战兢兢的敬重。他暗示说,睡去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因为,与死亡之后醒来然后再进入死亡的生活相比,更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你再也不会醒来了。在莎士比亚写作这首十四行诗的16世纪90年代晚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大约是30岁,而且当时婴儿的死亡率也比今天要高出很多。

因此不必大惊小怪,即便身处21世纪,当你醒来之后,在偶尔碰到这个让你不安的被称之为“睡去”的陌生人时,你或许依然会觉得不可思议,并有稍许的安慰甚至是感激的心情。而且,假如说基督教得益于对于睡去所蕴含的恐惧的话,那么基督教思考的是:为什么醒来的时间如此令人感到快乐?伊斯兰教也是如此思考,但其实对此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虽然醒来由人的生理节奏来决定,但从心理学上来讲,醒来还受某些事物或者某些人的影响。我们熟睡并且没有意识的这个事实意味着:醒来与我们对自己失去控制的、令人感到厌恶的感觉有关。醒来是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而不是我们使它产生。因此,这样一个被拯救之后重新回到有意识状态的时刻,很容易就会被归功于神力的介入。就好像是有一位天使站在你的身后,把你从冥府里使劲儿拉上来一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