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别作理性的傻瓜(5)

应该读点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 作者:常青


在今天的所有的市场中,股市是最盛产泡沫的地方,这里的永恒定律是凯恩斯的“博傻理论”:人们在牛市中之所以奋不顾身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有一个更大的傻瓜,会花更高的价格把股票买走。

“博傻理论”所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傻瓜,那么自己就是赢家。

假如没有下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下家”,那么你自己就成了最大的傻瓜。

从有股票市场开始,这种“博傻理论”就一直在延续。

一看到诸如郁金香狂热、泡沫、连环信、彭齐阴谋、恐慌、崩盘和金融危机这样的术语,人们立即就会想起疯狂而无理性的投机活动,这些词语一直被用来形容在特殊的、反复无常的时期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

大家也许不知道,早在1872年,在李鸿章的指引下,清朝就发行了第一张股票,随后社会上立刻掀起抢购风潮。

《申报》这样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今华人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知有一公司新创则不论如何竞往附股,惟恐失之。”“买卖股份之旺,几乎举国若狂”,看看,是不是和今天牛市中的人们一样呢。

价格的猛涨必然带来泡沫,中法战争成为压垮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许多新创办的公司股票一文不值,成为一张废纸。

几乎所有钱庄都破产了。

《北华捷报》这样记载了泡沫破裂后的场景:“上海黄浦江沿岸空的、无用的、被废弃的建筑物,和到处星散的夭折企业的界石……它们是工厂无声的幽灵”。

别以为泡沫总是过去的故事,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2006年,我们接连创造了“兰花泡沫”、“红木泡沫”、“普洱泡沫”等等。

“不为穷困而改节”的兰花2006年一年之内就涨了数十倍,单株兰花的最高价曾达到2000万元,不过随着媒体的披露,泡沫瞬间破灭,云南大理的兰花更是跌到鼎盛时期的1/10。

由于野生资源的减少和人为炒作,2004年开始,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的家具,价格都是成倍地往上翻,上涨10倍以上的家具比比皆是,家具的投资转而引发红木投资,不过到了2007年下半年,随着泡沫的戳穿,许多红木家具的“身价”都被“腰斩”……

与泡沫相比,人们似乎对“庞奇阴谋”更耿耿于怀。

庞奇阴谋

20世纪20年代,有一位叫做查尔斯?庞奇(Charles Ponzi)的美国人,借助佛罗里达的开发热潮,大肆向人们宣扬:“只要投资购房款的10%,剩余的建筑费用可以用银行贷款,购房者不用担心,几周的时间就可以获得2倍以上的收益”。

不过事实上庞奇的做法并非如此,他把从B处获得的投资金额支付给A,然后把从C处获得的投资金额付给B,诱惑了更多的人上当。

这种十个锅九个盖的看来及其简单的伎俩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趋之若鹜,三年过去了,庞奇承诺的高楼大厦仍是一座空中楼阁,人们这才开始认识到庞奇的真实面目。

最终当庞奇把非法积累的10亿美元挥霍得只剩1400万美元时,这个可恶的骗子被送进了监狱。

不过,他的名字还是被人们记住了,因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把类似的现象称为“庞奇骗局”。

中国也部缺乏“庞奇阴谋”这样老套的故事。

陈相贵的“万里大造林、利国又利民”的口号蛊惑大众。

“今天投入2.66万元,8年后回报18万元”这样的广告使大众失去理智,狂热的人们竟然自己为明显不合逻辑的泡沫寻找着各种“合理”的依据。

陈相贵用传销方式发展起了销售团队,通过培训洗脑不断发展业务人员认购。

当阴谋被戳穿的时候,陈相贵已经非法吸纳了13亿元。

行为经济学家解释了人们之所以总是落入“泡沫陷阱”和“庞奇骗局”的原因,追溯到源头是来自源于动物的条件反射和人类的贪性,猩猩按一下五角星按钮,啪的一下递过来一杯柠檬水,再按一下五角星按钮,又一杯柠檬水,于是猩猩建立了这样的预期,只要他渴了他就会按这个按钮,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在股市中每当人们有投资回报这样的经历时,我们总会在脑海里建立这样的条件反射,人们总是把获得较高回报的行为夸张地保留了下来,而把不能带来回报的行为渐渐淡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