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宏观调控的目标(1) 

和谐方舟:中国拿什么奉献给未来 作者:汪澄清


抹平经济周期,解决失业与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一直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努力的方向。目前,人们对于是否存在经济周期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了,但对于市场有无自动调节能力,仍然争论不休。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纷争与演变,正是围绕这一焦点展开的。

这场争论源于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思。在此之前,人们普遍相信市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这正如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所展示的那样,在商品市场上,价格机制可以自动纠正商品供求关系的失调,不会出现普遍性的生产超额过剩。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机制可以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不会产生持久全面的失业。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都是怀着自利的动机,而最终对整个社会有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和谐。既然资本主义经济既能调节市场供求,又能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利益,那么,最好的政策就是自由放任的政策,政府不必干预经济运转。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具有十分悠久的传统,它的源头一般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时代。

早在1926年,凯恩斯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该文明确指出: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说法并无根据,从而对市场能否自动调节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提出了质疑。而按照亚当·斯密和当时流行的观点,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的旋律,是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演奏的。在凯恩斯看来,市场一只手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另外一只手,这就是政府的力量。因此,他主张对于一国的经济活动,应规定哪些归政府管理,哪些归市场调节。

凯恩斯关于通过财政手段解决危机问题的观点,在1929年就已经显示出来。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危机深渊之中,正在进行大选的英国自由党领袖劳合·乔治提出兴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竞选纲领。凯恩斯和汉德森立即合写了《劳合·乔治能做到吗?》,积极支持乔治的主张。凯恩斯认为,这一方案除了直接刺激建筑工业外,由于政府工程雇用的人购买力增加,其他工业也会受到间接影响。但是,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与当时英国财政部的观点相左,而且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根据和说服力。英国财政部认为,根据储蓄支配投资的正统理论,如果人们有一定数量的储蓄,总会用于投资的。如果政府借用其中的一部分花在公共工程上,则其他投资会相应减少。虽然就业结构可能因之改变,但总就业量不会增加。

为了寻找理论上的支持,凯恩斯的学生卡恩于1931年发表了《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利用公式计算出政府追加投资扩大国民收入的极限值,从而证明政府追加投资对于刺激生产具有放大效应。这就是著名的乘数论,它后来成为凯恩斯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凯恩斯在《繁荣的途径》一文中,应用乘数理论估计了公共工程支出扩大就业的可能水平,并于该年年底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致罗斯福总统的公开信》中,明确了通过财政手段解决经济危机的主张:赤字财政。在这封信中,他特别强调政府通过举债方式将借款使用出去,从而增加国民购买力的重要性。尽管到了1933年,他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解决经济危机的想法已经形成,乘数理论也已经诞生,但是,它还是不系统的、零星的见解,直到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这些思想才在有效需求理论体系中得到合理的阐发,他提出的由政府通过赤字政策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才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撑。

凯恩斯的赤字财政自从找到理论支撑之后,也就是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这一政策不但为西方经济学界所接受,而且逐渐得到英国等国官方的认可。1944年,英国提出了就业政策白皮书,后由工党政府通过。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这些法案以促进就业为目的,通过法律的形式把政府调节经济、干预经济的责任和权力固定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些政府频繁使用这种干预经济的权力,对经济自身的周期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产生之前,基本上是成功的,但在“滞胀”出现之后,人们开始抱怨政府干预太多,走向了它的反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