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慎独

人生何处不绽放 作者:潘习龙


慎独,《辞海》中的解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愧对良心之事。

在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之中,一个人要做到“慎独”,成为坦荡的君子,需要有极强的自制力。做到慎始、慎终、慎权、慎欲、慎内、慎友、慎微、慎言、慎断、慎威。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慎独,关键的是不可小觑事情的“第一次”。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一”表面上看是最小的数字,事实上是最大的数字,因为它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凡事没有“一步之错”,就不会生出日后的种种错误。守“一”并非易事,它貌似轻微,却往往会使人掉以轻心,酿成大错。

我的朋友方良受父母影响,从小就立下“杜绝第一支香烟”的座右铭。前两年,方良参加大学同学聚会,为了活跃气氛,主持人要求所有在场的人吸烟,包括在场的女士,都在纷纷点烟。如果方良直接拒绝吸烟,就会被同学骂为不助兴,不捧场,摆架子之类。方良找到班上比较有威信、明事理的同学出面给大家解释清楚:“因为方良同志患有慢性咽炎,给病号一个特例吧。”方良随即站起来给大家拱手致谢。方良的处事方式,既给了主持人面子,又杜绝了“一”的发生。很多烟民、甚至吸毒者都是在聚会的时候碍于面子不幸成为“瘾君子”的。可见,“慎独”是一种力量,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慎独要有强烈的是非观,自己坚持的唯有真善美的东西,才具有慎独的价值。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春秋时候,卫国国君卫灵公与夫人夜间坐在院子里闲聊,忽然听到宫外车声辚辚,车快行进到宫殿门前的时候,声音就戛然而止了,过了一会儿,才又听到辚辚车声渐渐远去。灵公问夫人:“你能猜出门外乘车而过的是谁吗?”夫人回答:“这一定是蘧伯玉。”按照君臣之礼,经过君王门前应该下车徒步,其他大臣在白天都会遵守这一规定,夜间就没有谁具备如此高的自觉性了。蘧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大夫,仁义而聪慧,事奉国君谨小慎微,这样的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所以这个在黑夜里还恪守礼节的人一定是蘧伯玉。第二天,灵公派人去核实,果然不出夫人所料。

慎独不是做做样子,欺骗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欺骗自己。我到某著名的基督教堂参观,现场看到一位信徒行色匆匆地跑了进来,坐下后,在胸前划了个十字,马上拿出了一本《圣经》,随便翻了一页,读了不到十秒钟,合上书匆匆而去,前后不到二十秒。我知道这个信徒肯定是有燃眉之急,有求于神,所以才有上述表现。但求神也不能这么急功近利啊!这还真是应了中国那句“临时抱佛脚”的古话。本人不懂耶稣教信徒的规矩,但从我做老师的感受来说,老师最反感这样的学生。到教堂来就是为了“点个卯”吗?虽然耶稣不会像潘老师那样没有修养,现场抓住学生痛批一顿,但我相信耶稣也是明白人,心中一定是有数的。古代昌邑官员王密深夜带钱财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义正严词地拒绝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当然不是基督徒,但对天地苍生的虔诚之心远远超过了这个信徒。

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要用法律制度的威慑力为慎独保驾护航,否则总让好人吃亏,就滋生了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城内列车相当于北京的地铁,是该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乘客购票完全凭自觉,没有像北京地铁的入口检票、出口验票,严防死守地把关。我在这里待了三个月,仅仅碰到一次突击查票,但全车厢没有一个逃票的。这就是该地区严格的法律制度及严厉的执法人员树立起来的良好社会风气。一次逃票被抓住了,其罚金是十年逃票所得到的好处。这样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大家也能做到慎独,尽管这种慎独是被动的。虽然“乱世必用重典”的年代已经远去了,但现代社会的和谐依然是以法律和制度为保障的,“和谐”不是没有原则的“和稀泥”。

慎独仅仅靠克制是不够的,消除内心的贪欲才能真正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某单位的正职因贪污被“双规”了,副职晋级当上了正职,他除了升迁的欣喜之外,还多了一份焦虑,嘴巴不停地哆嗦:“不该拿的钱不能拿,不该拿的钱不能拿。”从他不停地念叨之中,我反而为这位官员的仕途担忧。哆嗦表现了他在恐慌与内心贪欲之间的挣扎。面对上司刚刚被抓的威慑力,短期内可能克制自己,但时间一长,随着恐惧感的消除,贪欲抬头了,克制力就减弱了。某些省的交通局局长“前腐后继”地犯罪,估计每位上台之前,嘴里也是念叨这句话。因此,唯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不会导致整个航向的偏离。

慎独不是落伍者,慎独不是苦行僧。沉溺于酗酒、吸毒、贪污、电脑游戏者为自己打上“时尚”的标签,原因只是想麻醉自己。吸食鸦片的“时尚者”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落伍”的林则徐却写进了时代的教科书。慎独是历史赋予时代的责任,革除生活上、工作中毒害自己的恶习,去追求道德的最好境界,人生的最大快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