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制度只是底线

人生何处不绽放 作者:潘习龙


一位朋友经常抱怨在他上班的路上有一段限速的道路:“好端端的一条路,凭什么要限速60码?真不知道交警是怎么想的!”这时总会有人站出来附合。初一听也觉得这位朋友说得很有道理,或许你有过这样的感受。我静下来后思考,交警在这条路的前后都允许跑到100码,唯独在这儿限速60码一定有他的道理。当你按照60码的要求行驶的时候,你是安全的,所以你不能明白为什么要限速60码;当你跑到100的时候,出事了,再明白60码的道理却已经晚了;当你跑到了100码仍然没有出事,也不能表示60码的错误,只是表明在100码时出事的概率会更高。我们不要用自己的生命挑战60码,相信在这个问题上交警比我们专业得多。这是每位开车的人必须读懂的“60码理论”。

员工对组织制度的执行大多如此。制度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不偏不倚地按照要求去完成,这类制度称为“唯一性制度”。例如,针灸医生针刺某穴位,医学上要求的深度是1厘米,如果针刺了0.5厘米或者2厘米都是错误。另一类制度是岗位的底线要求,连这个底线都达不到,你就不能算是企业的员工了,我把这类制度称为“底线性制度”。翻开很多企业的制度管理手册,发现大部分制度都是底线性制度。

企业规定8点上班,并不是代表8点整你正好走到了办公室的门口,你就是优秀员工了。员工如果想每天踩准8点进办公室,一年迟到的次数估计是180次左右,可能不出一个月她就应该递交辞呈了,因为她没有达到制度要求的基本底线。某企业的管理非常散漫,既然很多人都要迟到一会儿,企业就随了大家的心愿,改为“迟到5分钟不算迟到”。可人都是有惰性的,大家又想踩8:05分的点进办公室,结果还是迟到。企业无奈地改为了迟到10分钟不算迟到,又改为了15分钟不算迟到……后来干脆出台了不算标准的“标准”:鉴于北京经常塞车,如果不能准点赶到办公室,只要提前打个电话过来,都不算迟到。当大家都在欢呼雀跃、歌颂组织“人性化”管理的时候,一个“伟大”的企业已濒临倒闭了。

北京某医院的头颈外科病人很多,平时大家忙于工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科主任提出工作日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每个早晨安排一名医生给大家介绍个人工作心得以及学习体会。大家都是为自己学习,科室只是提供一个学习平台,因此不算加班,没有补贴。前年冬天,主任也邀请我体验一次他们科室早晨的学习讨论会。结果当天早晨正好下大雪,开车较慢,赶到会议室时,我迟到了,但面对同样恶劣的天气,科室三十多位医生,年轻的二十出头,年长的七十多岁,没有一人迟到。这件事情让我很多天都心有余悸,幸亏我只是旁听者,如果我也是这儿的临床医生该怎么办?如果那天正好是我主讲,结果迟到了半个小时,该如何收场?

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员工表现优秀的占20%,表现合格的占60%,表现不达标的占20%。有人反对我的说法:“那在我们企业100%的员工都是优秀的!”但只要有考核,绝对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是一样高的分数,这样就出现了好、中、差的区别,处于后20%的员工,随时都有被淘汰的风险。大家都进步了,组织发展了,对大家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了,因为以底线性制度为基准,向上追求卓越是没有止境的,好与差的评价是一个相互比较的结果。

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个发展迅猛的企业,也是中国优秀企业的代表。华为已成为全IP融合时代的全球领军企业,研发的产品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于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华为的员工都是从全国各地挖过来的顶尖人才,但华为的淘汰率仍然很高,只要你稍有松懈,下一个淘汰的就可能是你。正是激烈的竞争机制保证了华为公司裂变式的成长。

企业发展了,你没有发展,你就掉队了;企业发展快了,你发展慢了,你还是掉队了;别人发展了,你没有发展,你也掉队了;别人发展快了,你发展慢了,你同样掉队了。领导只会帮你指明前进的方向,不会背着你前行赶上队伍,你只能靠自己起早贪黑地追赶,靠你的双腿。不要以为你达到了制度的要求就是多么的了不起,这只代表你是“达标”员工,离“优秀”还远着呢!制度永远是底线,而不要把它误认为是你职场中的最高准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