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额交易的高手(1)

对冲基金与新精英的崛起:富可敌国 作者:(美)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


1969—1973年的这几年是美国经济的分水岭。整个社会因为那之前的20年而信心满满:就业充分,工资上涨,经济出奇的稳定;因为直接和黄金挂钩,美元稳定;利率只在规定的上限内小范围波动。可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通货膨胀将整个局面搅乱了。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低于 2%,到 1969年春天的时候却达到了 ,这迫使美联储大力调控货币,从而直接打击了股市。可接下来的熊市还只是个开始,美联储的调控措施并没有消除通货膨胀。 1971年,尼克松政府不得不承认美元实际上已经无可挽回地贬值,金本位制随之摒弃。突然之间,货币一夜贬值,在这种压力下,利率上限也被取消。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货币紧缩和 1973—1974年的市场再次崩溃。当这一切成为过去, 20世纪 60年代也结束了。市场的骚乱宣告了第一个对冲基金时代的终结。

从 1968年底到 1970年 9月 30日, 28只最大的对冲基金的市值蒸发了三分之二。他们所宣称的套期保值变成了赤裸裸的谎言,之前引人注目的投资表现只不过是资金不断借入以及牛市的结果。到 1970年 1月,对冲基金的数目从 200~500只之间降至了 150只,在这剩余的 150只中,大部分被 1973—1974年的经济危机驱逐出市场。因为这只是金融中太小的一个领域,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难以顾及而放弃了对它的监管。 1977年,《机构投资者》杂志( Institutional Investor)撰文,置疑所有对冲基金的去向。直到 1984年,才有一家名为特莱蒙合伙人( Tremont Partners)的公司确认了其中的 68只。阿尔弗雷德 -温斯洛 -琼斯合伙公司( Alfred Winslow Jones Partnership)所管理的资产从 20世纪 60年代末期的 1亿多美元缩减到 1973年的 3 500万美元,再过了十年,仅剩下 2 500万美元。

事实证明在经济萧条时期,对冲基金的日子变得很艰难,由于无所作为,管理费也几近枯竭。

然而,逆境并不代表没有成功。在这种新的不确定性面前,第一个赢家就是斯坦哈特 -范 -博考维奇公司( Steinhardt, Fine, Berkowitz & Company)。这家公司的主要创始人迈克尔 ·斯坦哈特,因其作为交易员的成功及成长经历,成为对冲基金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在贫瘠的布鲁克林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父亲喜欢挑起冲突,脾气暴躁,嗜赌成性。而这些特性都被他用于后来的操盘。 16岁的时候,他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 19岁从该校毕业; 20世纪 60年代中期,也就是他才 25岁左右的时候,据他自己的估计,他已经成了“华尔街最热门的分析员”。他个子不高,但身体壮硕,容易发脾气。当他心中有怒火的时候,他的脸,甚至太阳穴都会涨得通红,他会尖刻地破口大骂,这让他的同事也感到害怕。

1967年,斯坦哈特离开了经纪行业,与两个和他同样年轻的朋友开创了一只对冲基金。这两位朋友一位叫霍华德 ·博考维奇( Howard Berkowitz),一位叫杰罗尔德 ·范恩( Jerrold Fine)。那时牛市尚未结束,起初斯坦哈特 -范 -博考维奇公司只是模仿阿尔弗雷德 -温斯洛 -琼斯合伙公司的一个组织。他们在办公室配备了台球桌,以彰显年轻人的智力优势,而忽略了律师所说的“以三个人名字命名的公司听起来像是犹太熟食店”。在第一年的时候,他们购买了当时极具升值潜力的股票。他们买了王牌资源( King Resources),那家公司的总裁宣称他们发现了新的油田;买了国家学生市场( National Student Marketing),因为他们对年轻人的市场充满信心;他们还买了一些名字带有数据和电子特征的科技公司。那是一个投资者钟爱所有具有升值潜力的东西的时代,到第一年结束的时候,这些股票增值了 99%。范恩回忆说:“天哪,我发财了!”没错,他和他的两个朋友都成了百万富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