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镜子恐惧症(1)

谜小说:异档案 作者:蔡骏


【文】彭永亮

2008年1月27日,一个很平常的日子,这天早晨,我的助手小王一如既往地在读报,并一边向我转述相关内容。

我打开网络,做着每天早上上班时的必修课:登录诊所网页,看有没有新留言。然后打开诊所的电子邮箱,查看邮件。

虽然相对而言,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机跟我们联系,更方便一些,经验却告诉我,网上的这两种途径同样是不少来访者愿意选择和我们沟通的重要渠道。原因很简单,通过文字而不是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更能避免医患之间面对面的那种尴尬。毕竟,心理障碍在世俗的观念里也是种怪病,对方多多少少,都会有讳疾忌医的念头。

都年底了,当时我想,每个人满脑子琢磨的该是放假回家才对,不可能有人再登门拜访。可就在这时,一封新的电子邮件闯入了我的视野,引起了我的关注。

首先,邮件名称就透着与众不同,不像其他人那样,惯用的打招呼或自我介绍的口吻,而是干巴巴的五个字:镜子恐惧症。

我饶有兴味地将其打开,邮件内容也很简短,只有不起眼的两行。

蓝一白老师,你好!

我一直患有比较严重的镜子恐惧症,你能帮我解决这个苦恼吗?

信的下面没署名落款。我盯着电脑,手指摩挲着下巴,暗感有趣。这与其说是封求助信,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出不负责任的恶作剧。我看了眼邮件的发送时间,1月26日晚,也就是昨夜——星期日。这更加剧了我的猜疑,谁会在这时候开这种玩笑呢?

我将信的内容又细细品读一遍,这次感觉与刚才有了不同。

“你能帮我解决这个苦恼吗?”这里用了“你能”和“解决”两个词,我总觉得文字里有种不信任和挑衅的意味。你能吗?能的话跟我联系;不能,那就算了。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这个怀疑让我对这个神秘的发信人萌生了兴趣。

我思量了下,点击回复,在原邮件的后面输入这样一句话:尽量满足每位来访者的需求,是我们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想了想,没什么可补充的,署上名字,发了过去。

这次,对方的回信远比我预想的快。大约一刻钟后,也便是我几乎要将这件事忘掉,关闭网页前下意识地刷新了下页面,赫然发现一封新邮件已等在那里了。

标题仍没变。看来对方跟我一样,此刻就守在电脑的另一端。邮件内容依旧只有短短的两行,口吻却跟刚才明显不同,流露出强烈的合作意愿。

很高兴能收到你的回信,不知道眼下方不方便就诊。年底了,工作繁忙,如果能提供出诊服务,将感激不尽。

张佳强

 读完邮件,我的目光定定地落在落款上。“张佳强”这三个字吸引了我,给我的感觉似曾相识,好像刚才还在耳边出现过。我抬起头来,对面的小王此刻已丢掉报纸,站在档案柜前整理资料。

突然,我记起来,刚才小王转述报纸上的一则募捐新闻时,好像就提过这个名字。是的,那位也叫张佳强,而且出手不凡,以个人名义捐出100万的巨款,也是本市慈善事业的模范典型。两个张佳强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小王。”我打断他的工作。

他回头。

“张佳强三个字怎么写?”

他迷惑地望着我,不明白我在说些什么。

“100万。”我补充说。

“哦——你说的不会是报纸上的那个人吧。张,张飞的张,佳,佳丽的佳,强,强大的强。”说完,见我一副吃惊的表情,问,“怎么了?”

“没什么。”我敷衍道。

如此说来,两个人又靠近了一步。我再次点击邮件回复,在文档框里写道:

能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吗?今天我在报纸上看到的那个人,是不是你?

邮件发出后,我静心等待。小王见事态蹊跷,放下档案夹,绕过桌子来到我身旁。

很快,对方的回复过来了。

是的,不知道这和我的恐惧症有什么关系吗?

“你在跟谁说话?”小王好奇地问。

“张佳强,你信吗?”我说,同时飞快地敲着回复。

好吧,我可以出诊。咱们下来电话联系吧!

 “你不会是在开玩笑吧?”小王道。

我边敲着诊所办公室的电话号码,边说:“马上你就能知道答案了。对了,等会儿电话打过来,你先帮我接一下。”

下午五点,我准时到达张佳强所在公司的办公楼前。这是栋十八层的玻璃幕墙建筑,地处城市的繁华地段,连同沿街的数栋写字楼一起,构成本市著名的商业街区。虽年假将近,并没影响到这里的工作节奏,正值下班高峰期,大批白领结束一天的工作,从写字楼里涌向街道。

我乘电梯来到十楼。

楼廊内茶色的灯光温暖柔和,软绵绵的地毯消去了人们走动时的脚步声,显得很安静。我依照上午电话里的指示,一路寻找着张佳强的房间号,同时脑袋飞快掠过不久前从各种渠道搜集的有关这位即将会面的神秘人物的资料情况。为了此行,我特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上午都在和小王通过网络和报纸查询张佳强的人事背景。在我有限的几年独立开诊的经验里,对方无论身份还是经历,都有着不同寻常之处:年仅32岁的财富新贵,热心公益的青年企业家,资深的野外探险爱好者,等等等等。舆论给予了他种种富有传奇色彩的评价和头衔,而其中每一条,都深深引起了我的好奇。让我费解的是,这些称号无一例外地与“镜子恐惧症”不搭界。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因为按照心理学的理解,“镜子恐惧症”的主要成因有两个:一个是害怕认知自我,一个是恐惧自我暴露。通俗点讲,就是对自己很不满意。这类人往往内心充满了胆怯和自卑。张佳强的情况,似乎正好与之相反。

我胡思乱想时,前面几步远的地方一扇门从里面打开了,门口闪出个清瘦男人。他转身刚要关门,见到我后犹豫了下,从眼镜片后投出探询的目光。

“你就是蓝一白老师吧?”他松开门把手,面朝我问。

“你好。”我伸出手,“你是张佳强先生?”

清瘦男人愉快地点点头,和我握手。

“哎呀,很抱歉让你亲自跑一趟,实在是因为——最近工作太忙了。”他重新推开办公室的门,做个邀请的动作,“进来谈吧!”

我跟在他身后进了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很大,五十平米左右的面积,格局呈长方形。东侧整面墙是一人多高的书架,整齐排满了大部头的精装理论书籍;书架前是酱色的实木办公桌和黑皮椅;南面是光线充足的阳台,象征性地摆了几盆植物盆景;西侧则用木质隔断围出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应该是房间主人工作之余休憩的地方。置身其中,给人一种朴素典雅的感觉。

进门后,我和张佳强分别在左首一侧的一排中式沙发上落座。

从第一眼见到他起,出于职业习惯,我的视线大部分时间就没离开过对方。对从事心理咨询这一职业的人而言,观察来访者所得来的信息,往往跟谈话一样重要。而且相比谈话,对方不经意流露出的言行举止,无疑更要忠实于他的内心感受。此外,考虑到虽然每个自愿接受咨询的当事人都表示,自己愿意真诚回答我们提出的每个问题,但真要做到这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观察工作也就显得格外突出和必要。

在对张佳强的观察中,不久前还令我困惑的有关他的镜子恐惧症,也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解释。我发现他在脱发,症状还很严重,额头部位已失去了原有的棱角,呈现出半圆的弧形。这使得他本来年轻俊朗的外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长上10岁。直觉告诉我,脱发所带来的形象上的困扰,和张佳强的镜子恐惧症隐约有着某种联系。且来之前,我特意从网上看过他的一些照片,多是去年或更早些时候的了,照片上的他和现在可说是判若两人,从这点也似乎能解释得通,为什么我和小王费尽周折找来他许多近期的资料,照片却鲜能见到几张,脱发已使得他对自己的形象愈来愈敏感,不愿抛头露面。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在短短的一年内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我想情况可能是多方面的,遗传、或来自职场上的压力,都不能排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