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蝉能脱壳(1)

破局 作者:莫可


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破局,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目标的谋略。

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目标。这样的稳局之术,简直可以算是一种艺术。

金蝉脱壳的关键在于,事先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摆脱敌人,决不是消极逃避,一走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但这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转移时,则又是神不知鬼不觉,等到谜底揭晓之时,对方才发现只剩一空壳子。

东晋明帝时,大将军王敦起兵造反,顺江东下,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谋图篡夺君位,自己当皇上。消息早传到明帝司马绍那里,为了平灭叛乱,司马绍亲率大军迎敌。

两军相遇在鄱阳湖畔,扎下营寨。司马绍自恃勇力,换了一身便装,策马到王敦大营来观看虚实。守营将士见有一气宇轩昂之士在营外转悠,觉得蹊跷,忙报告主帅王敦。王敦听军士们描述了一番长相,觉得那人很可能就是明帝司马绍。恰好王敦看见五名军士正在骑马巡营,忙令他们先出去拦截追击那个营外之人。

司马绍正在观察敌营情况,见营门大开,五名军士策马向自己扑来,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马往回奔。那五名军士见所追之人逃跑,更加来了劲头,催马急追过来。

司马绍在前面跑,五名军士在后面追,虽说还有一段距离,但司马绍怕万一马失前蹄,非被他们擒拿不可,便想法拖住他们。跑着跑着,来到一柳林边,有一老太婆在茶馆前卖水,茶馆前有几条岔路。司马绍心想,机会来了。他忙把手中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后催马拐到林子后跑了。

老太婆听见马蹄“的的”,忙抬头看时,见一条耀眼的东西落在眼前,忙弯腰捡起,却是一条马鞭子。这马鞭子不同寻常,上面嵌满了宝石、金银、翡翠。正在细细端详,追赶的五名军士冲到老太婆面前,发现不见了目标,忙下马询问,却见老太婆在看一条名贵的马鞭子,一把夺过来观看起来。那些普通士兵哪里见过如此名贵的马鞭子,个个争相观看,早把追人这一事丢在脑后,直到王敦带人追来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务。但再打马追赶时,司马绍早已跑得临近自己的大营,追不上了。气得王敦夺过马鞭,一人“赏”了他们几鞭。

司马绍急中生智,用常人难以见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终于赢得了一点宝贵时间,脱离了险境。

由此可见,金蝉脱壳这是“走为上计”中的一种走的方式,是在破局危急存亡时的脱身之计,是死里逃生的行险侥幸,做得好就可以脱离虎口,做得不好,只可自认晦气。因在施用此计之时,形势已万分危急,本身处于极端不利地位,拼不能,退不得,不能不行险侥幸,谋脱出重围,以寻东山再起的机会。

施计的时候,惟一的目的只求本身之安全,不管是自己保护自己,或牺牲别人掩护自己,可不必计较,仍要当机立断,把一切仁慈恻隐之心押后再说。曹操已清楚说过“宁我负人,莫人负我”,这就说明,所谓“暴者不仁,慈者难将”,在互施冷箭的时候,谁都想射中对方头颅。兵书所说“最后之胜利,决定于最后五分钟的残忍”。为将之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硬起心肠是主要条件,稍存慈心的必败。

汉王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荥阳。楚军多次袭击汉军运粮通道,使汉军粮草不济,被围于荥阳城。

当时,韩信、张耳刚刚率军在井陉口大败赵兵,杀成安君陈余,活捉赵王歇,刘邦封张耳为赵王。楚国多次派兵袭击赵国,韩信、张耳忙于往返救援,以稳固刚刚取得的胜利,所以无暇顾及荥阳。

刘邦派使者到项王营中,要求与项王讲和,项王不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