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韬光养晦醉拳伤人(1)

破局 作者:莫可


“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真醉和装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截然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

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主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装醉打拳乃格斗上乘技法,装疯卖傻是人情操纵的一流功夫。那些能够使他人“买”下自己傻气的人,正是最为上乘的破局者。他们的成功自古至今皆无例外。

公元239年,魏国的大将军曹爽,收回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虽然甚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免遭曹爽的再度加害,同时也为了隐蔽自己,以待时机,司马懿告病居家,不问朝政。一日,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视司马懿,以查虚实。司马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因此,当李胜来到时,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个仆人正在喂他喝粥,米粥洒满了前胸。李胜与他说话时,司马懿故意作出气喘吁吁的样子,话也听不明,说也说不清。李胜回去后,详细报告给曹爽,并说:“司马公不过是尚有余气的尸体而已,形神已离,大人不必再对他有所顾虑。”

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马懿,听到他不会久留于人世,心中无比高兴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了。司马懿则加紧秘密组织力量。成功地打了一次“醉拳”。249年正月,魏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废免了曹爽兄弟,不久将其全部处死。

司马懿就这样以醉拳破除了曹爽的怀疑,进而给自己时机以破了曹爽的局。

要想把醉拳打好,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有“醉相”。只有凭着这醉相,你才能够忽悠到他人,使人相信你的醉。

醉相何来?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激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醉相,就来自于你韬光养晦的策略。《周易 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据,以存身也。”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这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保护自己,以待今后东山再起的良谋。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我们再来看看曾国藩的功成身退,看这位清朝著名的谋略家是怎么韬光养晦的。

湘军是曾国藩亲手创办的,它与清政府的其他军队完全不同。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皆由政府编练。遇到战事,清廷便调遣将领,统兵出征,事毕,军权缴回。湘军则不然,其士兵皆由各哨官亲自选募,哨官则由营官亲自选募,而营官都是曾国藩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乡、门生等。由此可见,这支湘军实际上是“兵为将有”,从士兵到营官所有的人都绝对服从于曾国藩一人。这样一支具有浓烈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的军队,包括清政府在内的任何别的团体或个人要调遣它,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湘军成立后,首先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太平军。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湘军依仗洋枪洋炮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部分地区。为了尽快将太平天国的起义镇压下去,在清朝正规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清廷于1861年11月任命曾国藩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务,这四个省的巡抚(相当于省长)、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以下的文武官员,皆归曾国藩节制。自从有清以来,汉族人获得的官僚权力,最多是辖制两三个省,因此曾国藩是有清以来获得最大权力的汉族官僚。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洋洋自得,也不敢过于高兴。他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审时韬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