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院大道 一(2)

风雨哈佛路 作者:(美)莉丝·默里


“莉丝,你爷爷的离开或许是件好事,有他在时,情况可能会更糟。”

父亲的熟人曾这样描述父亲的童年生活:“孤独、无聊、心碎,一直生活在被父亲遗弃的阴影中。”

爷爷离开家后,奶奶做起了长时间的全职工作,养家糊口。奶奶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父亲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孤独地打发时间,要么待在家中,要么去朋友家玩儿,和奶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尽管奶奶平常工作很忙,没时间陪父亲,家里缺乏温暖,但她还是尽最大努力关心父亲的成长。为了不让父亲生活在缺乏父爱的阴影中,奶奶尽力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父亲上最好的天主教学校,奶奶同时做了两份记账的临时工作。在夏米那德,父亲上的是一所名校,那学校以培养社会精英而闻名。父亲的大部分同学都很富有,他们在16岁时大都会得到一份贵重的礼物—一辆汽车。而父亲每天上学只能坐大巴,奶奶每个月还要为父亲的学费发愁。

讽刺的是,这所上层私立学校并没有让父亲走向成功,反而让他成了瘾君子。

十五六岁时,父亲开始阅读一些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在同学的海边度假屋度假,根本不接奶奶的电话;他还在学校足球场的看台下藏了些兴奋剂来消遣。

父亲很聪明,学习能力也很强,但是在药物的作用下,他注意力不能集中,总是马虎地对待作业,还经常在上课时打瞌睡。后来,父亲勉强高中毕业,走了狗屎运,居然进了一所位于纽约市中心的大学。

对他来说,真正的生活才刚开始,大学成了他放荡不羁生活的跳板。除了长大几岁,没有生活在鲍德温郊区,而是生活在世界中心这些不同之处外,他高中时的那些劣习不久便卷土重来,一切照旧。没多久,父亲将他的天资用在贩卖毒品上,慢慢地,他变成了贩卖毒品的小头目。在这些人中,父亲的学历最高,受的教育最好,大家为他取了个“教授”的绰号,他们还时不时找他寻求指导,制定贩毒蓝图。

父亲大学时主修的是心理学,但在大二时便辍学了。那时他已有些社会经验,赚的钱比最低工资高那么一点儿。那时他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平淡无奇的生活和激情奢侈的生活。在毒品高额的利润和奢侈生活的诱惑下,他选择了后者。他索性搬进了纽约东村区,全心全意地从事毒品交易工作,每天生活在一群古怪的、有犯罪记录的人群中。碰巧的是母亲当时正和这群人混在一起。

几年后,他们在双方共同朋友的家中相遇了。那时,兴奋剂、可卡因就像饮料一样到处销售。每晚,在炽热的熔岩灯下,人们激情地跳着迪斯科,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香烟的味道。父亲向母亲兜售兴奋剂和可卡因之前,已经和母亲见过几次面了。父亲给母亲的印象就像电影明星一样酷。

母亲对我说:“你父亲叫来所有的手下,在那里高声训斥着,你要是亲眼看见当时的情景,你就知道你父亲有多酷了。”

父亲和母亲正式交往时,母亲22岁,父亲34岁。母亲那时穿着佩花嬉皮短上衣,超短裤。父亲是这样形容母亲的:野性,长发,犀利的眼神,周身散发着迷人的味道。父亲说,他对母亲一见钟情,他喜欢她的单纯,坚毅和激情。父亲说:“她令人捉摸不透,又是那么天真无瑕。”

很快,他们就相爱了。在很多方面,他们像其他情侣一样,充满激情,如胶似漆。但不同的是,他们很少成双成对去看电影或吃饭,毒品才是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这玩意儿让他们越走越近。慢慢地,父亲和母亲疏远了他们原来的狐朋狗友,他们手牵着手,紧紧相互偎着在曼哈顿大街上闲逛。他们还经常带着小袋的可卡因和啤酒来到中央公园,在那里,他们舒展着躺在山顶上,在柔美的月光下紧紧相拥,不分你我。在他们相遇之前,父母各自对生活都保有不同的理想;但他们相遇后,就彻底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