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业垄断导致贫富悬殊

地产霸权 作者:潘慧娴


在前港督彭定康支持下,消费者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研究,发现新落成住宅物业及超市货品市场的竞争很小。

消委会的这项研究显示,1991至1994年期间,70%新落成的私人楼宇来自七家地产商,55%来自其中四家。该项研究指:“本港新建住宅楼宇市场,并不存在高度竞争,也缺乏竞争威胁。”研究分析了妨碍竞争的因素,较显著的是土地供应短缺导致的价格昂贵,及拥有土地储备的发展商在竞争中具有的重大优势。

截至2009年6月30日,新鸿基地产拥有的土地储备,包括4?190万平方呎的可开发总楼面面积,及2?400万平方呎(地皮面积)的农地。截至2009年12月31日,恒基兆业地产拥有1?980万平方呎的可开发楼面面积,及3?280万平方呎(地皮面积)的农地。根据消费者委员会的资料,市场占有率最多的三大发展商,于1991至1994年期间新落成私人楼宇供应量,占市场总额46%。根据中原地产的调查,1996年,这些地产商卖出的新落成住宅单位,占该年总数的42%。市场结构已根深蒂固,对新加入的企业而言市场门槛过高,再加上政府政策偏袒大地产商,这些大地产商的市场主导地位难以动摇。

超市是另一个无甚竞争的行业。根据消委会1994年11月发布的《香港超级市场业报告》,百佳及惠康两家超市共同拥有70%的市场占有率。百佳属和黄旗下,而惠康则由英资的怡和/香港置地拥有。

1997年中华煤气公司的燃气销量占燃气总销量的74%,同时由于政府的不干预政策,中华煤气公司的盈利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占平均价格的16%,上升至1996年的46%。消委会1995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煤气公司的价格及收益高于按成本计算的合理价格及回报。

1997年前,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地产商无疑是大赢家。1998年楼市剧跌,楼价比1997年的高位下跌65%。在淡市五年后,五大地产商在2002年财政年度的盈利依然可观:截至2002年12月31日,长江实业录得年度盈利88.8亿港元;截至2002年6月30日,新鸿基地产录得年度盈利85.2亿港元。同年,恒基兆业地产的年度盈利为21.5亿港元,九龙仓及会德丰为30.5亿港元,而新世界发展则为13亿港元。在经济低迷,失业率创历史新高的这段时期,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中产阶级饱受楼市暴跌之苦。1998年的楼市崩溃几乎摧毁了整个中产阶层,许多中产人士的财产在楼市及股市中蒸发掉,这些在八九十年代取得中产阶级地位的人,不得不告别这个阶级。然而这些大地产商的盈利却如此之高,这格外触目,也实在荒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