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节 赶超战略时代(1)

中国大形势 作者:高连奎


科学审视赶超战略时代的战略抉择

赶超战略时代对应的是第二次世界工业革命的后期,及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萌芽期,而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底子还基本是洋务运动的成果,经过三十年的工业赶超,基本上完善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而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方面保持着与世界同步,多项技术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比如我国在世界上最先生产出单晶硅,而单晶硅则是制造计算机最重要的原料。

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打赢了一场战争,而且建立起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至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已由一农业国发展成为从喷气式飞机、运载火箭、核潜艇到工业成套设备和所有农业机械,无所不能造的工业大国。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6年第六位。

而赶超战略时代取得这些成就是在极其特殊的发展条件下取得的:

天大地大 ,吃饭最大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极其重要,发展工业,大量的人脱离农业生产,这必然会出现粮食短缺以及工农业争夺劳动力的状况。早期,欧洲国家可以通过大规模扩展殖民地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美国的“南北战争”归根结底是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与南方农业资产阶级争夺劳动力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加以解决,但粮食短缺是非常难解决的,在中国更是如此。清末时期,康有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过移民巴西的主张,但都没有实现。

通常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中国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经不大,必须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按照中国的人口与耕地情况,中国的粮食单产必须达到世界粮食平均单产量的3倍才可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于农业来说,提高产量非常困难,即使像杂交水稻这样的技术也只能使产量增加15%左右,因此很多人都预言:“中国政府不可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 

现在很多人认为计划经济年度粮食短缺是体制原因,但是这种理论根本就站不住脚,比如在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纵使实行最坏的制度也不可能造成粮荒,因为他们土地太多了,中国当时的粮食短缺最直接原因是耕地面积不足,深层次原因是重化工业不够发达导致的农业机械匮乏及化肥短缺。

为粮食单产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不懈努力

1、水患治理与水利建设 

建国初,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江河水患。全国大大小小上千条河流,每年都会发生多场洪水泛滥,治理江河水患,是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头号难题。尽管历史上出现过像大禹治水、李冰夫子修筑都江堰那样的个别英雄事迹,但却从未有人对整个水患根治过。新中国刚建立,政府就首先选上了这一重大难题,在此期间中国对大江大河进行了全面的治理,基本形成了水由人控制、服从人设计的格局。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据统计,止于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小型水库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有计算表明,赶超战略时代,靠群众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靠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1083亿立方米,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在1949-1979的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相当于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每年40座。4

2、育种技术的取得重大突破 

赶超战略时代,我国的育种技术进步巨大,先后掌握了高产小麦,高产玉米、杂交水稻等技术,特别是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从1970年开始大“上马”,到1973年就实现三系配套,进程是相当的快,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果,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3、引进化肥设备

提高农业产量,化肥非常重要,是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物质投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占40%~60%。1972年中日建交后,中国从日本引进了大批化肥、农药生产设备,化肥产量从39000吨上升到了869万3千吨,为我国粮食增产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粮食单产量达到了世界平均粮食单产量的三倍多,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乡镇工业——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智慧选择  

乡镇工业当时叫社队工业,中国城市工业的伟大成就世人皆知,而农村工业,人们知道的就比较少了。按照中国的国情,我国始终面临着吃饭与发展工业的两难抉择,如果我们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则必然会产生城市工业人口与农业人口争粮的问题,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从根本上还是要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如果我们等粮食问题解决后再发展工业则时不我待,中国的社队工业则是在生产粮食与发展工业之间的一个平衡,这是中国最伟大的创举。

1970年,国家鼓励大办地方农机厂、农具厂以及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企业,这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农村纷纷行动起来,创办各种规模的农具、粮油加工、建材、编织、服装等社队工业。几年中社队工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些社队工业的特点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工业为农业服务;为城市工业加工服务;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状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965年至1976年期间,按不变价格计算,全国社办工业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0.4%上升到3.8%。社队工业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事实证明,这一时期农村社队工业的蓬勃兴起,起到了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也为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5

优先重工业的战略没有错误

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批判赶超战略时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对于小国来说,发展轻工业,搞出口导向是唯一选择;中等国家,轻工业优先,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重则为合适选择;但对中国这种大国来说,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兼顾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就成了赶超战略时代的最佳选择,

在当时轻工行业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纺织工业,另一个是塑料工业,纺织工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塑料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没有发展轻工业主要是原料短缺 

纺织工业的原材料主要是棉花和化学纤维,没有粮食的高产就不可能有纺织工业的发展,只有粮食问题解决了,才可以用多余的耕地去种植棉花。改革开放后我国纺织工业大发展的基础,就是粮食的高产,另外化学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没有石油工业就没有化学纤维,现在纺织工业的原料大部分仍然是化学纤维,如果全国人民都穿纯棉布料的衣服,到现在仍然穿不上衣服。

塑料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比如台湾首富王永庆和香港首富李嘉诚都从塑料工业起家,而塑料工业的原料基本上来源于石油,如果没有石油工业的发展,塑料工业也发展不起来,当时亚洲四小龙发展轻工业可以进口石油,而进口石油对中国当时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没有石油工业的话,不仅塑料工业发展部起来,纺织工业也发展不好,而石油的开采、冶炼则属于重化工业。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悲剧不能在中国重演

笔者近期看到一个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失败是因为中国没有优先发展纺织业,这种说法简直幼稚的可笑,不值一驳。 当年英国为了发展毛纺工业,曾经发生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大批农奴被从土地上赶了出来,当时欧洲纺织业大繁荣的背后则是农业的凋敝,因此在重商主义之后,欧洲出现了重农学派,这就是当时欧洲的大背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不可能再在中国重演一次。

重工业为轻工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

重化工业不仅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也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工业机械,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工业机械完全依赖进口根本不现实。没有外汇储备做基础,昂贵的电站设备、大型机床、采矿机械和载重车辆、彩电、冰箱生产线的引进就成了一句空话。宝钢一期工程耗资178亿美元从日本引进设备,几乎耗干中国全部外汇,导致巨额财政赤字,而所消耗的外汇一部分是在毛泽东时期通过国家的节俭而积累的。

因此从重化工业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角度看,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战略一点错误都没有,没有赶超战略时代奠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的轻工业,特别是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