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而行之
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以说服别人而达到办事目的的技巧之一,其特点就是被劝者原以为对方会怎么说,但实际上却正好相反,让听者自觉去领悟,从而接受你的劝说意见,按照你的意图办事。
春秋时期一位名叫沮卫的使者,曾使用相反应对的技巧,救了自己的命。有一年,楚国攻打吴国,吴国势单力弱,吴王派沮卫为楚军送一份厚礼,顺便了解一点儿军情。谁知沮卫给楚兵抓住了,把他绑得紧紧的,说要杀了他,拿来衅鼓(杀牲口,用血涂在新鼓的缝隙上)。面对死神,沮卫不慌不忙,面无惧色。
楚将惊奇地问他:“你出发前占卜过吗?”
“占卜过的。”
楚将望着被五花大绑的沮卫,洋洋得意地问道:“吉凶如何?”
“大吉。”沮卫回答。
楚将高声大笑:“如今就要杀掉你了,还有什么大吉啊!”
沮卫回答:“吴王派我来,目的就是要试探一下你们的态度。如果你们对我以礼相待,那么,吴国就会放松戒备;如果你们杀了我,还拿我的血衅鼓,吴国一定会百倍警惕。这对吴国不正是件天大的好事吗?”
“可是你自己都完蛋啦,这怎么能说是大吉呢?”楚将追问道。
沮卫回答:“我占卜是问国家前途,并非为我个人。如果杀了我就能保全整个国家,对你们有何好处。要是人死了仍有灵魂,那么,我肯定要附在你们的鼓上,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显灵,让你们的战鼓发不出响声,使你们一败涂地!”
沮卫的话入情入理,铿锵有力,说话时又毫无惧色、稳如泰山。楚将听了束手无策,思考再三,总感到杀沮卫衅鼓已无好处,只得长叹一声说:“算了,放了他吧!”
沮卫对答如流,口若悬河,舌似利剑,以语言的力量保护了自己。同时,他善于听取对方的话,并及时判明其意图,然后从反面做鲜明的答复,威慑对方,并以精辟的分析迫使对方放弃了原有的观点。
消除疑虑
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对某一事物不理解,想不通,往往是疑虑重重,这就需要游说者善于把道理说透。疑虑消除了,自然就达到了说服和劝导的目的。但消除别人的疑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点一点地层层递进、穷追不舍,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这就是层层释疑的方法。
1921年,美国百万富翁哈默听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鼓励吸收外资,就打算去苏联做笔买卖。他想,在苏联,目前最需要的是消灭饥荒,得到粮食。而这时美国粮食正值大丰收,1美元可买3525升粮食,农民宁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往市场出售。而苏联有的是美国需要的毛皮、白金和绿宝石,如果让双方交换,岂不是很好吗?哈默打定了主意,来到了苏联。
哈默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早晨,就被召到了列宁的办公室,列宁和他做了亲切的交谈。粮食问题谈完以后,列宁对哈默说,希望他在苏联投资,经营企业。西方对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抱有很深的偏见,搞了许多怀有恶意的宣传。哈默听了,心存疑虑,默默不语。
明察秋毫的列宁看透了哈默的心事,他讲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告诉哈默:“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经过一番交谈,哈默弄清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苏联吸引外资企业的平等互利原则,于是很想大干一番。但是说着说着,又动摇起来,想打退堂鼓。为什么?因为哈默又听说苏维埃政府机构人浮于事,手续繁多,尤其是机关人员办事拖拉的作风,更令人吃不消。
当列宁听出哈默的担心时,立即又安慰他道:“官僚主义,这是我们最大的祸害之一。我打算指定一两个人组成特别委员会,全权处理这件事,他们会向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帮助。”除此之外,哈默又担心在苏联投资办企业,苏联只顾发展自己的经济潜能,而不注意保证外商的利益,以致外商在苏联办企业得不到什么实惠。
当列宁从哈默的谈吐中听出这种忧虑,马上又把话说得一清二楚:“我们明白,我们必须确定一些条件,保证承租的人有利可图。商人不是慈善家,除非觉得可以赚钱,不然只有傻瓜才会在苏联投资。”列宁对哈默的一连串的疑虑,像剥笋一样逐个加以廓清,并且斩钉截铁,干脆利落,毫不含糊,把政策交代得明明白白,使得哈默的心好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没过多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租办企业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