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给我们发的,都不应该叫“短信”了 它们一般都很长,动辄几百字,像一篇作文。据称,这种文学创作行为在锻炼出刘老大高超的写作能力和手指灵活性的同时,也常常导致他的“诺基亚”死机。
(七)
刘老师喜欢送书给我们,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接受过他的赠书。他曾经送过我《相约星期二》、《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 因为他知道我喜欢看英文原著。
搞笑的是,刘老大去大洋彼岸的“饿卖力啃”(美国),但他的国产肠胃十分不适应当地的洋饮食。一连三天的汉堡+三明治,吃得刘老大胃里泛酸,眼中含泪,“当时就想回来了”。实在熬不住,他就满世界去寻找中餐,最后找着了一家,兴冲冲地点了餐。待到端上来一看,卖相十分诡异,据说是“炒面条” 至少餐馆服务员对此坚信不疑。刘老大将信将疑地举箸小尝一口 味道比卖相还诡异。肠胃爱国主义者刘老大对于该餐馆如此糟蹋中国博大精深之饮食文化的行为表示大为愤慨。因为怕了当地那种恐怖的“中餐”,所以刘老大决定发挥中国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美德 他想借用当地人家的厨房做饭。结果进了厨房,他才发现:灶眼超小,做饭的锅也超小,根本没法炒菜。而且,依照中国那种煎、炒、烹、炸的方式,立即会引发烟火报警系统,美国片警就该出动了 所以,最后他只好找了个炖锅在那儿煮饭吃。
如今,回到祖国的刘老师感慨道:“30多年了,我就吃中国饭,你给我西餐我受不了,我真改不过来 我也不是非要吃得多好,给我碗面条就行 可它就没有!”
(八)
谈及高考制度,刘老大的感情很复杂,有种“爱恨交加”的感觉。作为一个学生,他可以说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从河南乡下来到北京。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他对高考也保留着自己的看法。至少,他不是“惟分数论”的拥趸。
他曾经对我们说过这样的话:“我希望你们对 高三 的理解,不应该是泡在题海里吃苦,而应该是,你在17岁到18岁的时候,去挑战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你长这么大以来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你在突破这个障碍的过程中,能锻炼你的性格、毅力、自理能力、思维和做事的习惯,让你变得自强、独立。”
他还建议我们:“大胆地去设想一下,把高考的成绩作为一个副产品,而把自己全情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作为主攻方向。这样,你可能就会把两样事都做好;如果你只盯着高考,最后肯定会出问题。”刘老大这么说,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从“吃苦”中熬出来的,所以他不希望我们过得那么苦。
所以,他在我们上高三的时候,尽量让我们过得“幸福”些,比如隔一周或两周就让我们看一次电影。这对于分秒必争的高三学生来说,已经是足够奢侈的享受了。
毕业前后,有几个同学专门去买了“好老师证”,郑重地发给刘老大,把他感动得不轻。“好老师证”上有段话,我觉得很适合他:“一个好的老师,不一定能让每个孩子最后都能成才,但他至少会对这个孩子有很深刻的影响 让他变得更正直,更积极,更乐观。”
(九)
据刘老大听到的传说: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湖北黄冈中学的应届毕业班里,摆放着两双鞋,一双是皮鞋,另一双是草鞋。它们很明白地告诉学生:考上大学,你就能穿皮鞋;考不上,你就得乖乖回家,穿上草鞋种地去。
对此,刘老大心有戚戚焉。他曾经形容过自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那时候,他们完全是自发地、主动地、刻苦地学习。现实很残酷地摆在面前:考不上大学就要回家去种地、出门去打工。这个现实谁都知道。他们的班主任很省心,什么事都不用管,天天拉着学生念叨:“歇会吧,别念了,再念就傻了 ”
刘老大回忆他的高中时代,他所在的班里共有49个学生,最后有30多个考上了大学,其中学化学专业的有15个。因为他们的班主任是一个很优秀的化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