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全班动员:“重在掺和”的集体活动(2)

我同时考上了清华和伯克利 作者:金一娜


在入场前还有一个插曲挺逗的:赵振昊同学举着DV,对着全班呼吁“我们需要欢呼声!”大家正聊得开心,没人理他。这时只听有人中气十足地喊了一声:“好!”原来起哄的是镜头之外的刘老大。“耗子”同学立即递上一句:“谢谢!”双方配合默契,足证师徒情深。

(二)

我还掺和过板报组的工作。这项工作,大家都很重视,不仅因为年级里的板报评比关乎班级荣誉,而且,如果你出的板报很精彩,挂在走廊上能吸引其他班的同学来看,是很有成就感的。可是我们班里真正擅长美术的人就那么几个,所以大家分工明确:有美术功底的人专门负责打底稿,其他人帮助上色。

我因为不擅长美术,所以只能打打下手,从事上色这种技术含量不太高的活,同时涮涮笔什么的。基本上,我们每个月会出一期板报,大家从周六早上七八点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接着干。用的时间多,当然质量也很高。我们的板报挂到走廊里非常惹眼,其他班的学生路过时都纷纷驻足观赏。这让我们大家很有成就感。而且,在工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聊一些八卦新闻,开开心心地忙碌着,不觉得有多累。

我们板报组的代表作品有 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 之恶搞版:“耶稣”刘老大正襟危坐,“十二门徒”位列左右,嬉皮笑脸;《清明上河图》 之山寨版,里面的人物动物建筑物都比例失调,十分诡异;画出来的古代县衙门;还有一副用粉、白、黄色的花朵点缀而成的“Happy teacher s day(教师节快乐)!”

在楼道里,大家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板报组的女生们用智慧和才华认真描绘出来的美丽画面。身为她们中曾经的一员,我感到很骄傲。

(三)

我的好朋友张如希是个才女,在初中的时候,她很喜欢填词。有一段时间,她颇为喜欢李清照,后来又转为欣赏纳兰性德。她在初中填的词很受我们语文老师的推崇,觉得她文学素养蛮高的。

高一的时候,班上举办元旦联欢会,我和张如希商量着一起出个节目。我们俩分别唱同一首歌的不同声部,同时编了一段舞,打算边唱边跳。提前三个星期,我们俩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一遍一遍地排练,不亦乐乎。联欢会那天,我们俩戴着圣诞帽,打扮得很可爱,一起唱歌、跳舞,颇受欢迎。后来我听班里其他同学说,大家几乎都认为我们这个节目是整个联欢会里最好的节目,所以我们特别得意。

后来,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张如希出主意,并且从她妈妈那里借来服装,我们几个女生一块排练了一个哈萨克族的舞蹈。我们利用周六、日,借了一个舞蹈教室排练。舞蹈动作不是很难,就是大家一起跳一跳,做一些很夸张的动作,然后笑一笑,感觉很“happy”(高兴)的样子。我们的节目从初赛进复赛,最后进决赛,并在决赛里荣膺 最后一名。这不能怪我们,因为表演其他节目的学生都是有功底的,而且不是独舞就是双人舞,很少有像我们这样的八位业余舞蹈家一起表演 不过,好在我们排练的时候都不觉得辛苦,也是开开心心地“掺和”着,重在过程,就不太失落。

(四)

高考之前的一段时间,理应是各类习题汇编、总结资料扑面而来的时候,“二附”的物理组却开放物理实验室的所有器材,而且给大家准备好,让我们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书上的实验都做一遍。因为据彭老师高见,“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得亲自动手体验。这是我们物理老师比较好的一点,他知道我们虽然勉强算学过工,不过动手能力“还是不行”,有意锻炼我们 宁可牺牲本来可以用于讲题的高考冲刺时间。我虽然不善于做实验,但我每天中午和下午都去做,做得特别仔细,所有试验数据都记录得很详细,如果做得不够好,还要重做。这一个星期,我觉得自己过得很有意义。

做实验的时候,我与何弦一组。我俩都属于比较笨手笨脚的,常闹笑话。有一次做化学实验,何弦点燃酒精灯以后突然把它碰倒了(我通常是不敢做点火工作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