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读书之趣:于平凡中见新奇(1)

我同时考上了清华和伯克利 作者:金一娜


(一)

《哦,香雪》是一篇很有乡土气息的小说。

香雪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儿:十六七岁、白皙、村里唯一一个中学生。她能用一篮子核桃换几个发卡,和别的女孩儿每天为了见火车一面而梳妆打扮。她看着同桌的自动铅笔盒,却并不动心。直到有一天,另一个自动铅笔盒将她引到了列车上。

也许她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跳到火车上。想换那个自动铅笔盒吗?她一定想到县城里那些时髦的同学,他们都有自动铅笔盒。她一定知道,她的同学会因为她是土气的山里人而看不起她。哦,香雪,你和你的同学不一样,因为对于他们,得来一切都是那么容易;你和你的姐妹们也不一样,因为你有追铅笔盒的勇气和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

一个自动铅笔盒,对于香雪来说,不只意味着四十个鸡蛋而已。列车上,当她换到心仪的铅笔盒时,她一定会欣喜,即使她也在担心受爹娘的责骂;当她沿着铁路走几十里路回家的时候,她也许会害怕,但怀里揣着的那个铅笔盒,使她鼓足勇气继续走下去;当她带着这个铅笔盒上学的时候,她能感觉到这个铅笔盒沉甸甸的重量 这小小的自动铅笔盒,是香雪打开通向外面世界之门的钥匙啊!

是啊,外面的世界。一条铁路,太窄了;一分钟,太短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本应看到更多。什么时候,列车能够停得很久很久,很多很多旅客上上下下;什么时候,村里的人们能够建个市场,用他们的核桃、鸡蛋换回很多很多东西;什么时候,香雪和她的姐妹们能够一起跳上列车,和“北京话”一起,到很远很远的山外去

(二)

看过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之后,我觉得“大傻杨”这个看似不重要的人物其实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用大傻杨唱“数来宝”开场是个很巧妙的做法。骨板声中,大幕徐徐拉开,一出社会活报剧就此开场;戏剧末尾,一句“谁也不再做奴才”收结全剧。大傻杨在剧中,也算剧中人,但却似乎置身事外,因此,他具有独特的作用。

大傻杨的台词,全是“数来宝”。“数来宝”是什么?这是街头艺人凭借生活经历即兴编唱的套子词,常有击节乐器伴奏(《茶馆》中使用猪胯骨)。诙谐、风趣是“数来宝”的艺术特色之一。

在《茶馆》的剧本中,附了这样一段解释:“此剧幕与幕间需留较长时间 (大傻杨)使休息时间不显着过长,同时也可以略略介绍剧情。”我认为,大傻杨除了以上的在戏剧表演中压缩时间的作用外,还有三个作用:介绍社会背景、暗示剧情、与剧中人物互动以承上启下。

介绍社会背景是大傻杨台词中最多的内容。如第一幕前,介绍了“官儿阔,百姓穷,朝中出了个谭嗣同”,交代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背景。第二、三幕则分别介绍了军阀混战、国民党进北京的背景。这样,寥寥数语,便于观众在幕间调整心态,进入到下一幕新的时代中去。这种设置对《茶馆》这样幕与幕之间相隔十几年的戏剧来说,尤为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戏剧更容易被观众理解,获得好的艺术效果。

大傻杨介绍剧中大背景用的是诙谐、形象的民间语言,如“气得太后咬牙切齿直哼哼”,与《茶馆》的整个市井氛围很吻合,十分谐调。这样介绍戏剧背景,生动自然,能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数来宝”唱词中,有一部分是暗示剧情的。如第一幕“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显然暗指康六卖康顺子给庞太监做老婆的事。在第一幕中,人物多、事件杂,容易使观众失去线索。而大傻杨的唱词能够进行预先提示,使观众看了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此外,大傻杨暗示剧情也有利于大家对《茶馆》这幅“社会百态图”的进一步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