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大傻杨不时评论剧中人物,也有利于引导观众对人物形象有个清晰的认识。比如,大傻杨赞过:“您开张,他开炮,明天准唱《八蜡庙》”,王利发打发一句:“去你的吧!”表明了王利发没好气儿的心态。再比如,大傻杨安慰落泪的小丁宝:“黑到头,天会亮,谁也不再做奴才”,暗示了未来的命运或转机,过去的苦楚都会过去。如此一来,给观众带来的是意犹未尽的沧桑感。
总之,大傻杨以局外人的身份出场《茶馆》,是必要的、巧妙的。相信有了大傻杨,《茶馆》全剧堪称增色不少。
(三)
语文课本里节选了古代戏剧《窦娥冤》,勾起我的兴趣。因此,我把《窦娥冤》整个的剧本从图书馆找了来,回家细细地读。
虽然原文没有注释,但凭着老师在课上讲的知识,我倒也读懂了八九成。《窦娥冤》篇幅虽然短,故事情节却复杂得可以,不过,我复述给别人听的时候,他们好歹听懂这出戏讲的是怎么一回事了。
课本里选入的是本剧的第三折,不过,引起我兴趣的是第一折,因为这一折里同时表现了“卜儿”蔡婆婆和“正旦”窦娥的性格。
第一折里,蔡婆婆去讨债,却险些遭到“赛卢医”的毒手,千钧一发之际,被无赖张驴儿和其父救下。当她想用钱答谢这爷俩的时候,却又遭到对方的威胁 张驴儿逼迫婆媳俩分别嫁给自己父子。蔡婆无奈,只好带他们回家。回到家后,蔡婆婆跟窦娥商量此事,窦娥一口回绝,还数落了婆婆一顿。蔡婆婆说这是“出于无奈”,窦娥却骂婆婆“不念公公的情分”,并坚决反对。
这个时候我看出:窦娥虽然是个年轻女子,但是为人极有原则,态度十分坚定。相较之下,蔡婆婆是个老人,意志不坚,动辄妥协。如果说,她当初在僻静处答应张驴儿,是由于性命受到威胁;那么,回家后还劝窦娥顺从二人的无理要求,就是蔡婆婆的不对了。不仅如此,蔡婆婆还低声下气地把两名恶人好吃好喝地养在家里,慢慢劝说窦娥,这简直成了帮凶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毒药惨案的发生。因此,蔡婆婆是一个没主意、无原则的小人物。
如果当初被张驴儿父子救下的是窦娥,以她的性格,一定会以银钱相谢,但绝对会拒绝二人的无理要求,让他们断了这个念头,否则就去告官。
因此,正是蔡婆婆性格上软弱、妥协的一面使得窦娥落入冤案的陷阱。由此,窦娥一步步地走向了悲惨的命运。
有的时候,说“不”是如此的困难,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勉强妥协,之后却要用更大的努力来挽回之前的妥协造成的灾难。我们得战胜蔡婆婆那样的软弱心理 做到这点相当不易 而像窦娥一样果断和坚决。我们要坚持我们认为对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站出来为我们的信仰抗争,即使失败了,天地也会为我们而感动。所以,我认为:“感天动地”的不是窦娥沉重的冤情,而是窦娥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
(四)
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而不可捉摸之悲剧乎? 这种观念,张恨水在其作品《金粉世家》的序言中屡屡提及。
若要展现这样壮丽的悲剧,必然会有一个背景 有钱有势的大家庭。同《红楼梦》类似,另两部更为通俗的小说《京华烟云》(林语堂著)和《金粉世家》(张恨水著)同样描绘了中国近代大家庭的没落。
《京华烟云》给人的感觉是清新、细腻,就像雨后湿漉漉的雨滴仍然挂在叶子上。这是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姚家女儿木兰的童年、青年、中年,连着她的国家、家人、生活、婚姻和感觉,在准确而精炼的文字中娓娓道来。在这里,无论是巧妙的玩笑,两人之间的口角,还是一纸一信,都显得智慧、轻巧和真实。小说中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可是这里每个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仿佛能让人真切地看到一般。在细数姚家的人和事后,在秋天的歌声中,莫将真幻来相混,芬芳香过,总成空。翻过这最后一页,再合上书的时候,扑过来的是一种道家似的渺远和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