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十年如一梦 港片兴衰秘史(1)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1982年,香港电影业出现了有趣一幕:争斗十几年的邵氏与嘉禾突然联手合作,两大公司轮流供片,在旗下电影院相继双线联映嘉禾的《奇门遁甲》、《八彩林亚珍》及邵氏的《如来神掌》,后来甚至联合摄制电影《七小福》。

究竟什么原因促使“敌人”暂时变为“朋友”?毫无疑问,只有利益!之前的香港电影市场主要是邵氏与嘉禾双雄争霸,进入20世纪80年代却冒出一个新艺城,1982年春节以一部《最佳拍档》狂卖2600万港币,突破香港最高票房纪录,打垮嘉禾的《龙少爷》及邵氏的《十八般武艺》。随后,新艺城推出的《难兄难弟》、《夜惊魂》、《小生怕怕》亦荣登同年十大卖座影片之列,论其票房声势,俨然已与邵氏、嘉禾三足鼎立!

不过,在邵逸夫和邹文怀眼中,他们真正的商业对手并非新艺城,而是为新艺城投资的幕后金主--“金公主”(除新艺城外,金公主当时还投资陈勋奇的永佳公司,“永佳”创业作《提防小手》亦以1100万票房名列1982年香港十大卖座影片)。所谓邵氏、嘉禾、新艺城三足鼎立只是表面,实际则是金公主、嘉禾、邵氏三大华语片电影院线逐鹿香江(内地驻港的银都旗下院线大可忽略不计)。要知道,如果没有院线支持,排定最佳上映档期,再好的影片也难卖座。

上世纪80年代,院线制度成为香港电影业的经济支柱。除了邵氏、嘉禾可以自产自销,其他独立制片公司只能被院线“招安”,依靠他们提供资金拍摄电影。反过来讲,金公主院线想获得稳定的片源,也只有资助新艺城、永佳,甚至后来的徐克电影工作室和李修贤的万能影业,这样才有资格挑战邵氏、嘉禾两大院线。与此同时,嘉禾联合邵氏打击金公主的“双线联映”战略亦危机重重,原来邵氏作品几十年来都是片场流水线制作,水准参差不齐,所以双线联映的结果往往是制作精良的嘉禾电影大收旺场。

邵氏获利既少,脸上又无光,绝非长久之策。于是,邵逸夫审时度势,毅然停止制作电影,将旗下院线转租给德宝公司,成功避开十年之后爆发的港片低潮。此前,德宝制作的电影一直排在嘉禾院线上映,但经历多次黄金档期和场次被“正宗嘉禾出品”挤掉之后,终于促使老板潘迪生决定建立自己的院线业务。不久,邵氏院线改为德宝院线,香港华语片影市仍由这三大院线主宰--直到1988年又出现一条新宝院线,不仅打乱了香港电影的整体格局,更成为港片“由盛而衰”的重要伏笔。

新宝院线的创办人陈荣美、冯秉仲原是雷觉坤金公主院线的合伙人,他们眼见港片市道正旺(外埠票房远远超过香港本土收益),东南亚、台湾、韩国等地都愿意投资港片赚取更大利润,但因当时三大院线主宰香港电影业,外资虽然偶尔也能投拍港片,却无法获得院线黄金档期及当红影星主演。有鉴于此,陈、冯二位“太子爷”决定另组独立于三大院线之外的新宝,专门充当外资和本港独立制片公司的“中介人”,大家合伙开戏,拍出来的电影不仅可以在新宝院线上映,外方投资还可以带回本土市场继续盈利。

如此说来,新宝院线的成立应该是好事一桩。仅1988年,港产电影发行数量就激增到110多部,比1987年多出30部。自此,香港影人赚钱的“黄金时代”开始了,“刘十三”、“郑九组”(意即刘德华一年拍13部电影,郑裕玲同时跨九个剧组拍戏)等戏称亦相继传出。事实上,莫说刘德华、郑裕玲、钟楚红、张曼玉这些影星,当年连幕后摄影、武指、灯光、道具都身兼三四组戏,大家赚钱赚到疯--彼时“如花”李健仁还未入行,后来便经常听前辈向他回忆慨叹。他转述给我时,则是一副心向往之、恨未赶上的惋惜神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