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十年如一梦 港片兴衰秘史(2)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客观而言,多了一条新院线,对片源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票房总额也会大幅增长,如此种种尽管看似皆大欢喜,实际却是隐患严重。首先,随着低成本小制作(包括之前排不上期的劣片)有机会在影院公映,导致滥拍现象愈发严重。其次,本土观众的消费力跟不上港片产量猛增的步伐,至1992年,港片年产量已超过200部,但观众进影院人次却比1988年减少1900万人次。再者,由于院线增多、外资充裕,正好促使香港的独立制片公司宣布“独立”,不必再做依附于三大院线的“卫星公司”。

长此以往,三大院线逐渐“人心涣散”,譬如嘉禾旗下的洪金宝、许冠文公司先后转投“新宝”;金公主支持的新艺城老板黄百鸣、麦嘉相继跑出来与新宝院线合作《合家欢》及《瘦虎肥龙》;“德宝”重臣谷薇丽(谷德昭姐姐)、高志森则分别离职自组公司。至于徐克、麦当雄的制片公司更是如鱼得水,独立于三大院线之外,从容借助不同投资方摄制电影。这样一来,三大院线逐渐丧失在香港影市“呼风唤雨”的地位。结果,德宝于1991年放弃经营院线(由永高接手),两年后停止制作电影;1989年底,新艺城公司解体,金公主院线亦于1993年停止经营院线发行和制片业务,旗下电影院则被陈荣美接手,改组为金声,与新宝结为姊妹双院线。

至1993年,香港影市出现嘉乐(嘉禾旗下院线)、金声、新宝、永高、东方(黄百鸣成立)五大华语院线混战局面,看似热闹,实则积弱,早已不复香港影业经济支柱的龙头地位。反观取代香港院线成为当时港片主要投资者的,居然是来自台湾的八大片商!客观而言,之所以出现台湾片商在香港反客为主的形势,除了新宝冲破三大院线封锁,充当“引狼入室”的中介者之外,还因为当年内地、港、台三地影业正值整合打通的“大时代”--台湾当局允许台湾片商赴内地拍摄外景,台湾投资商则更愿意支持香港制片商北上,为他们做“开荒牛”。

于是,自1990年起,华语电影业涌现了大量台资港片及合拍片……

1992年前后,刘德华的天幕、李连杰的正东、王家卫的泽东相继创立,这些大大小小的制片公司的幕后金主便是台湾片商。对于投资港片,台湾片商十分慷慨,只要香港制片人提出个故事题材和列出明星阵容,他们就可能先拿出上百万(甚至更多)现金来买这个计划(俗称“买片花”)。如此做法,对于香港影人自然好处多多,比如王家卫就倚靠张国荣、林青霞的全明星阵容和改编金庸武侠的“计划”,骗来台商的上千万投资,开拍《东邪西毒》。

正因为赚钱实在容易,令香港多数电影人不仅自信心空前膨胀,更打定主意在九七前狂捞一笔。怎料还未到回归之年,香港电影已经自食恶果。1993年前后,跟风滥作横行,题材类型单一,票房一路狂跌,但拍摄成本却因明星片酬暴涨而不断增加--这一番恶性循环下来,饶是台商资金再充裕,也架不住收入与投资长期不成正比。1993年5月,台湾八大片商与香港电影从业员协会就如何抑制港片制作成本、压低演员片酬进行协商,其中特别提及“目前共有250多部台资港片未如期交货”。事实上,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烂尾”投资根本难以计数,即便能够完工上映,港片亦无厚利可图;因为自1993年开始,市道已经大变!港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