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录:城头变幻大王旗:20世纪70年代之前…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香港最早的电影公司可以追溯到1913年,是由当代影星黎姿祖父黎民伟创办的“华美影片公司”。该公司摄制的唯一作品《庄子试妻》亦是香江首部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电影。但此后30余年间,基于多种因素(时局、资金、技术、设备等)影响,香港电影业发展缓慢,几乎没有产生形成规模的制片机构,即便是后来名闻世界的邵氏公司在当时也不过是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香港分厂而已。待到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香港电影业更完全陷入停顿状态。

抗战结束后,香港电影得以复苏并迅速发展,“大光明”、“大中华”、“长城”、“永华”等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其中尤以李祖永于1947年创办的“永华影片公司”最具规模,这家公司建有两个摄影棚及黑白洗印间、配音间、写字楼等现代设施,虽然远不能与如今的电影公司相比,但在当时却堪称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间大规模的现代化制片机构!

“永华”初期极有声势,创业作《国魂》和《清宫秘史》不仅引起国内巨大轰动及长时间的政治争议,还受到南洋华人观众的热烈欢迎。本来只想玩玩票的门外汉李祖永初尝甜头,岂能罢手,对拍电影的兴趣竟然和他的大烟瘾一样再难戒掉。可惜好景不长,“长城”和“凤凰”的迅速兴起,对“永华”造成极大威胁。加之“永华”影片的发行代理存在诸多问题,竟令公司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纵使又拍了《春风秋雨》、《金凤》、《拜金的人》、《玫瑰玫瑰我爱你》、《翠翠》等传世佳作,依然未能挽回衰败趋势。

时至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受到内地共产党新政府的影响,香港影人同样分出“左右”政治立场。合称“长凤新”的长城、凤凰、新联三大制片机构成为左派电影人的大本营,其他电影公司亦多有左派分子。1953年,“永华”老板李祖永遭到公司内部左派影人的组织批斗,被港督政府插手干预,之后采取行动将司马文森、刘琼等20余位左派电影人驱逐出境,沉重打击了香港影界的左派活动。而在这一时期,台湾逐渐取代内地成为香港电影的主要市场,出于政治因素,“长、凤、新”出品的电影一律被台湾当局拒之门外。不过,这三家左派公司因与内地政治统一、经济合作,主要制作以内地为题材的商业电影,又有内地资金支持,依然保持运营及创作的旺盛态势。

反观完全靠资本家李祖永一人独撑的“永华”公司却江河日下。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李祖永将“永华”片厂抵押给新加坡的“国泰”机构,但最终因无法偿还债务走向没落。1956年,素有雄心的“国泰”大亨陆运涛接收了“永华”的厂房和设备,创立“国际电影懋业公司”(简称“电懋”),开始拍摄大量高水准的国语电影,深受观众欢迎。再者,“电懋”还通过新加坡国泰机构的强大发行网,将本公司的影片打入东南亚及欧美华人地区,利润回报相当可观。如此一来,“电懋”不久便成为当时国语制片界的霸主。

众所周知,现在的香港电影皆是粤语发音,内地观众看到的则是后来配上去的国语版本。香港的青年观众习惯了看粤语片,所以对2004年上映的本土制作《大城小事》居然是国语发音而大惊小怪。其实,香港上世纪3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一直维持着“国语片”与“粤语片”并行的制片体系,因为40年代的抗战和内战关系,大批内地影人移居香港,加之南洋华人区的市场需求,国语片自然风行,比如前面提到的“永华”、“长城”、“凤凰”、“电懋”便是以拍摄国语片为主的制片公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