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像奖审视港片自我 未来定位“城市电影”?…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2009年是我第二次去香港金像奖(第28届)颁奖现场观礼,感觉不如2008年好,感动却比那年多。总的来说,香港金像奖不愧是行业奖,真实反映了目前香港电影界的自我审视。

先说颁奖礼,本以为是香港电影百年,会有许多精巧设计。一看,不是没有,但明显没用心,《偷烧鸭》那几段致敬或者恶搞的短片,欠缺创意,让人联想到时下的不少香港电影;只有张学友和林忆莲的歌曲串烧,燃起我们对港片曾经的魂萦梦绕。个人感觉,这两届颁奖礼与主席陈嘉上本人一样比较务实,即便适逢港片百年华诞,面对资金、人手、场地等捉襟见肘之忧,也不打肿脸充胖子,尽量做到简单隆重,获奖人的现场感言更成功带起多次感动气氛,从专业精神奖丁羽台上长时间无语凝噎,终身成就奖萧芳芳感谢现场观众体谅她患有严重耳疾而无声舞动彩色荧光棒代替掌声;到陈丽云、鲍起静、廖启智这些几十年如一日甘于平凡的老戏骨终获肯定的激动,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正是这批老影人的努力奋斗才造就了港片曾有的辉煌。

自我审视:重塑香港精神也有前提?

第28届奖项的竞猜可能是这几年最难的一次,原因文隽说得明白:“2008年港片没有太突出的标志性作品,属于群龙无首局面,”所以谁得奖都不稀奇。重要奖项(表演及最佳影片、导演、剧本)方面,似乎是香港精神(许鞍华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重新立足香港本土民生百态,《叶问》重振香港最独特类型功夫片传统)的胜利;“天水围”四个女人(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女配角)的胜利;或者充分体现敬老爱幼(陈丽云、鲍起静、徐娇)的美德,甚至八卦点说是亚视(鲍起静、陈丽云一直是亚视艺员,影帝张家辉出身亚视,鲍起静在TVB独家直播现场高调感谢ATV)的胜利……但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反映了香港电影从业人员比较现实的自我审视:回归香港精神当然重要(如《天水围的日与夜》),但前提还要有技术含量和市场肯定,既然没有往年《无间道》、《功夫》、《投名状》这种出类拔萃的绝尘之作,那么综合考量不失的《叶问》获得最佳影片也就不算意外了。

必须承认,香港电影工业确实在萎缩,当年从业者人满为患,如今大多转行,剩下的寥寥可数,而且普遍年龄偏大。每年的金像奖,晃来晃去的永远是那几张老面孔,偶有新人,也多来自内地,譬如本届获提名的莫小奇、张雨绮,获奖者则是徐娇。

2009正值香港电影诞生一百周年,港片若要薪火相传,“群龙无首”并不可怕,“后继无人”才是致命之忧,希望以后的香港电影和金像奖出现的中坚派张家辉、陈木胜、林超贤、叶伟信,还有新生代郭子健、麦曦茵(年仅23岁,凭《烈日当空》获金像奖最佳新导演提名)、梁进龙(主演《天水围的日与夜》)出现,才有希望。

重新定位:“城市电影”是新生方向?

说起来,谈香港电影近来似乎成为影迷间很流行的一件事,可惜语气大多充满无奈和惋惜,论调无非港片已呈低谷颓势,争议永远围绕究竟是北望神州还是坚守本港,再列出人才青黄不接、产量逐年递减的事实……总之盛况不再、前景堪忧,只好抚今追昔慨叹,浪花淘尽英雄了。但从2009年金像奖的获奖结果来看,经历近十年的迷失,窃以为,目前的香港电影应该找到自己的坐标,重返黄金时代纵是一场旧梦,构筑如纽约那样的城市电影风景却是新生方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