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败萧何--香港电影的绝招与命门(2)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较之好莱坞奉行专业分工、各司其责,港片黄金时代的影人则擅长全职多能、集体创作。譬如陈勋奇拍电影就经常身兼监制、导演、主演、配乐、武指数职于一身,其他徐克、许冠文、曾志伟、岑建勋、泰迪罗宾、王晶这类全才更比比皆是。再者,尽管也有不少港片导演以强势创作著称,但自麦当雄始流行监制主导创作以来,许多大制作港片皆由集体创作完成。除了众所周知的新艺城巨制《最佳拍档》系列,永盛跟风《跛豪》的《雷洛传》虽然只挂名刘国昌一人导演,实际上还有王晶、黄泰来帮忙拍了一大部分,否则永盛怎么可能在《跛豪》下画短短3个月内,就能搞出一套两集的枭雄传记片?

都说港片拍得快,究竟有多快?40年前,香港影人拍粤语戏曲片有过“七日鲜”的纪录;10年前,这个记录也几乎被追平。据李健仁回忆,他参与的从开机到上映最快的一部港片是吴镇宇导演的《9413》,只用了10天。其次是吴镇宇主演的《古惑女》,也不过12天。

港片如何拍得快?一是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是以剧组人员不眠不休奋战赶拍。二是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就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三是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动作指导经验丰富、相当专业,王晶之流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如此一来,一部普通的商业片通常只用十数天便能完成,而如《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这样的大制作,则会在武指这个“第二组”下面继续启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

港片为何要拍得快?主要原因是赶档期。一是赶明星主演的档期,这个前文已经提及;二是赶跟院线已经定好的上映档期,这也是当年港片兴盛的典型例证。港片卖座,院线需要大量港片填充各个档期,尤其是每年的春节贺岁档,更是必须巨星坐镇,连刘德华、梁朝伟都未够格,而所谓“双周一成”的说法便是在那时形成的。

不妨看下1991至1993年香港各大电影院线对阵的贺岁片:

1991 新宝:《整蛊专家》(周星驰);金公主:《纵横四海》(周润发);嘉禾:《飞鹰计划》(成龙)

1992 永高:《家有喜事》(周星驰);金公主:《我爱扭纹柴》(周润发);嘉禾:《双龙会》(成龙)

1993 新宝:《龙过鸡年》(周星驰);永高:《花田喜事》(许冠杰、张国荣);嘉禾:《城市猎人》(成龙)

(注:年周润发息影一年;年新宝推出的贺岁片是老牌笑星许冠文的《神算》,这也是他最后一部票房成功的贺岁片;3.黄百鸣推出的“合家欢”式群星贺岁片大受欢迎,张国荣亦由此被黄称为卖座福星;4.除《龙过鸡年》外,1991至1993年贺岁片票房均过3000万;5.众所周知的贺岁片《东成西就》、《狮王争霸》当时排在正月初十以后放映,属于贺岁片的第二梯队。)

不妨再对照看下近3年的港产贺岁片:

2005 《喜马拉雅星》(刘青云、郑中基、张柏芝)、《韩城攻略》(梁朝伟、任贤齐、舒淇)

2006 《天生购物狂》(刘青云、张柏芝)、《野蛮秘籍》(张柏芝)、《春天花花同学会》(周笔畅、郑中基)、《霍元甲》(李连杰)

2007 《心想事成》(郑中基)、《双子神偷》(Twins)

(注:2005至2007年的港产贺岁片,除《霍元甲》外,本土票房均未超过1500万。)

通过对比,不难得出结论:目前港片缺乏真正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新星。

当然,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昔日是档期等港片的盛况,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是,反正早有院线给你空出档期,不须担心赔本。如今却是港片等档期的惨境。不少港片即使早已拍好,也迟迟不能上映,因为要耐心等档期、小心排档期,否则片方和院线一旦计算出错,便会有赔无赚。近几年来,明星赶档期、编剧飞纸仔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仍有叫座力的明星影人身上,港片的拍摄速度也越来越慢,而香港电影即兴灵活的拍摄方式大概也仅存于《铁三角》或杜琪峰主导的片场。

长此以往,港片岂不逐渐丧失在拍摄制作方面积累的经验优势?君不见,港片年产量已由全盛时的二三百部跌到近几年的二三十部?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年港片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是港片产量剧增、质量遽降的重要祸因。况且如今已时过境迁,港片当年的那套拍摄经验大可与时俱进,升级改良--譬如不要放弃灵活性,可以有选择的即兴,有计算的迅速,可以取巧但不能投机。若真如此,纵使港片无法继续上应天时下应地利、难以恢复昔日雄霸亚洲的盛世,但只要守住人和,审清大势,重新积累经验优势,未始不能冲破眼下低迷凄惶的苦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