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湾片商进军大陆 重演港片落难史?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2008年,华语电影票房大卖,形势大好,业内皆信09年必然会有大井喷。春节过后,只有《南京!南京》票房过亿,其他华语片也不过《金钱帝国》、《红河》寥寥几部,貌似起色不大。但也别急,下半年暑期、贺岁两档,才是各路人马必争之期。随便一数,就有十几部数千万成本的力作排片待映,其中赫然有《大内密探灵灵狗》、《未来警察》、《刺陵》三部台湾资方主投的娱乐大片。据闻长宏公司的吴敦老板和学者公司的蔡松林老板十分看好内地市场,更多新片已在筹拍中。表面看来,连多年不敢再碰电影的台湾片商都开始连砸重金开戏,对于华语电影产业发展怎么都是好事一桩。不过,尔冬升就认为台湾片商再战江湖是一个危险信号:“这些片商把香港电影搞垮,他们是出了很大的力的。所以我跟内地很多朋友讲,你们做电影,有那么好的市场,就别那么急功近利,走香港走过的道路。”

尔冬升的说法自有道理,自从1963年邵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令台湾沦为“狂人城”以来,30年间,台湾电影市场一直唯港片马首是瞻,用张艾嘉的话说,“台湾片商觉得,凡电影有香港演员就叫好电影,只有台湾演员的电影则不好,而且只有大制作才问津。”80年代,张艾嘉担任新艺城台湾公司总监,致力推动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给杨德昌、柯一正等新导演机会拍戏,“可惜他们(台湾片商)固执的拒绝,即使《搭错车》卖座,他们也归功于编剧黄百鸣,我曾经为此灰心。从此片商和新导演分道扬镳,台湾电影因而分为两派,一是纯艺术,二是有香港明星拍的商业片。”至1988年,新宝院线宣布成立,不仅打破之前三大主流院线(金公主、邵氏/德宝、嘉禾)主宰香港电影格局,还将台湾片商“引狼入室”,导致大量台资港片泛滥。结果只用了几年,香港区区本土市场根本容纳不了每年超过200部的电影,台湾及海外市场也无法忍受港片题材趋同、跟风横行、明星加价、质量下降,最终台商撤资,港片迅即跌入低谷。在尔冬升看来,港片之所以造价昂贵兼且粗制滥造,台湾片商“居功至伟”--“后期片商就开始点菜,这部电影:刘德华加谁我就给多少钱。现在其实内地也在做点菜这个事情。我就说学得快嘛。现在内地,上片的时候:什么演员,牵涉到那些影院有没有信心给你好的档期,他们不看剧本的。就好像重新走一次香港电影的历程,历史重演啊。”

历史是否重演呢?貌似如此,当年为台湾片商打工拍戏的王晶、朱延平如今再扛大旗,长宏的《大灌篮》、《刺陵》,学者的《大内密探灵灵狗》、《未来警察》,尽皆大打明星牌。已经有媒体报道,蔡松林抱怨明星片酬过高,不说刘德华、周杰伦,古天乐拍《大内密探灵灵狗》都收足500万港币,女主角大S不及他片酬十分之一。很明显,台湾片商此番出山并无新招,只不过见现在市场好,继续照旧方抓药。而内地院线确实也如尔冬升所说,存在看明星排档期和影厅的点菜情况。但历史虽然重演,结果未必一致,内地不是港台,电影市场前景何其广阔?即便每年总票房到50亿,也不过是刚起步,尚不足以称为一个赚钱的行业。如今电影市场正欲蓬勃,区区几个台湾片商未必能掀起波澜,就算存在题材跟风、粗制滥造、明星天价的港片历史重演,大概也会被称之为“初级发展的必经阶段”,十年之内,不足为患。

古语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话虽如此,又有几个真能防患于未然?如尔冬升,只能牢骚满腹;如小弟我,姑且暂放心宽;大家都非话事人,又能怎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