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经刀》与《猫头鹰》:追武侠喜剧之影(1)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娱乐片风行的年代,历来是喜剧蔚然成风,各种类型电影的喜剧题材相继衍生,譬如警匪喜剧、科幻喜剧、社会喜剧、功夫喜剧、武侠喜剧……

以华语武侠电影为例,几十年间几经兴衰,兴起的标志是武侠片开始呈现喜剧元素,愈来愈夸张热闹;衰落的象征则是冒出充满反讽意味的谐仿闹剧,无意中成为武侠片的阶段总结。

一、同辈反讽·《神经刀》(1969)

华语武侠片源远流长,上世纪20年代就有《火烧红莲寺》遭禁的社会影响。50年代之后,由于政治大气候,武侠片仅限在香港市民阶层流行,《七剑十三侠》、《白骨阴阳剑》之流的“粤语残片”始终沦为制作粗糙的“七日鲜”,难登大雅之堂。至60年代后期,邵氏发起“武侠新纪元”运动,虽然被长凤新的《云海玉弓缘》抢了头功,但胡金铨的《大醉侠》、张彻的《独臂刀》后来居上,不仅大幅提升武侠片的艺术及制作水准,更成为卖座保证。随后胡金铨赴台湾执导《龙门客栈》,票房大卖,正式掀起港台争拍武侠电影的热潮。

张彻电影素以阳刚惨烈著称,直至70年代傅声出现,其功夫片才有幽默元素。至于古装武侠,要到1977年才拍出一部喜剧风格的《江湖汉子》。反而胡金铨与李翰祥同受北方曲艺熏陶,早在《大醉侠》中,岳华就已诙谐有趣,《龙门客栈》中的石隽也是好开玩笑,最典型是最后群侠斗曹阉被削去下身袍襟,还来句“差点和你一样喽”的戏言。不过,60年代的新派武侠片,放眼望去尽是激烈悲情的打戏正剧,主题脱不开国仇家恨师门恩怨,如“大醉侠”这种用来调剂气氛的插科打诨角色都凤毛麟角--正因如此,王天林的《神经刀》以反讽武侠姿态横空出世,才显得创意非凡。

王天林本来是拍武侠片出道,早过张彻胡金铨十几年,但60年代成为国泰对撼邵氏的主力导演之后,便很少再碰这一类型。1969年,国泰电影已是日薄西山,摄制成本及条件多简陋寒酸,王天林却于逆境拍出武侠反讽喜剧《神经刀》,足以成为当时热门话题。

不得不承认,王天林王晶是最有娱乐精神和商业计算的父子兵,《神经刀》堪称最早将笑料加进武打场面的影片,如盲侠、独臂刀诸多武林高手及《龙门客栈》中的围转阵法都被男主角田青用各种搞笑的“旁门左道”(甚至包括情色计、屎尿屁)打败。影片最后借一白发高人之口预言“侠客的刀剑将被夷人的枪炮打败”,完成了对武侠片的全面反讽。

《神经刀》上映不久,王天林离开国泰,而随后数年,港片票房纪录也相继被王羽(《龙虎斗》)、李小龙的拳脚功夫片打破,武侠片的第一次“新世纪”逐渐没落。

二、自我颠覆·《猫头鹰》(1981)

1976年,楚原以一部《流星蝴蝶剑》重掀武侠电影风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港台生产的古装武侠片产量直逼民国功夫片,其中尤以改编自古龙小说的武侠电影最受欢迎,光楚原就拍了近20部,风头一时无两,以至王羽专门拍了一部《独臂拳王勇战楚门九子》,将楚原执导的古龙武侠电影的经典角色全部杀光(包括孟星魂、燕十三、楚留香、小李飞刀)作为噱头赚取眼球。当时,港台武侠及功夫片产量虽丰,但多是跟风泛滥的劣作,表面固然风光依旧,实则危机重重,成龙就曾拍《一招半式闯江湖》讽刺功夫片的旧桥俗套,香港电影新浪潮则以徐克的《蝶变》、谭家明的《名剑》为代表,打造全新的武侠片概念。但说到开启武侠无厘头喜剧的先河,则属尔冬升编剧、姜大卫、曾志伟联合导演的《猫头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