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经刀》与《猫头鹰》:追武侠喜剧之影(3)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肆:发烧致敬·《追影》(2009)

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业陷入低谷,武侠电影亦元气大伤。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和张艺谋的《英雄》(2002)令武侠电影真正打进世界主流,但“武侠新世纪”的缔造者--香港影人却只能叨陪末座,即便如徐克之《七剑》、程小东之《江山美人》,也没能再领风气之先。再者,尽管李安、张艺谋皆声称向武侠片致敬,带动的却是华语影坛随后数年的古装大片热潮,打戏倒是越拍越大阵仗,距江湖武侠越来越远,离庙堂政治越来越近。武侠电影开始“入世觅封侯”,天马行空的武侠喜剧则“千山鸟飞绝”;只有模仿,没有致敬;只有大片主义,没有娱乐精神;既然影人在思考,那么影迷就发烧--由我和两位朋友共同编剧的《追影》就是一部向经典致敬的武侠喜剧!

身为武侠片影迷,创作《追影》初衷无非是圆个人一梦。既然是发烧友,必然要做到戏中每个人物每个场景都有出处(如叶赫长弓、古月金、楚千万、洪佳良、徐侠客、纳兰汉降致敬武侠片几大名导宗师),但又不想沦为充斥“影迷暗号”的猜谜游戏,所以更多是用轻松调侃的方式解构武林江湖。但又不想沦为无意义的恶搞,它可能很无厘头,但剧情不会脱离时代背景,对白也尽量符合古代语境(当然偶尔出格也无妨),喜剧笑料主要源于人物关系和处境的转变。如果非要找一个参照,我想《追影》对喜剧的拿捏度,应该在徐克《新龙门客栈》和周星驰《新鹿鼎记》之间,在剧情和人物逻辑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致敬谐仿。

很幸运,《追影》先找到吴镇宇、麦子善(导演)、马玉成(武指)、邝庭和(摄影)一批香港资深影人组成创作班底,然后由华谊兄弟投资拍摄。该片于2009年暑期公映,票房口碑皆不够如意,究其原因,就我而言,最大问题除了才力有限,还在于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编剧始终要为导演服务的。

做剧本之初,全凭一股热情和一厢情愿,不知成本高低,不知团队协作。我喜欢昆汀,具体到剧本桥段和臆想中的影像风格,我参照的也是《杀死比尔》和《磨坊电影》,计划以章回体叙事,融入五大名导经典风格,但前提是剧情必须统一,不能割裂。

《第一回:残缺》--张彻盘肠大战。

《第二回:迎春阁风波》--胡金铨客栈斗法。

《第三回:鬼打鬼》--洪金宝僵尸斗鬼。

《第四回:地狱无门》--徐克乱世笑骂。

《第五回:明月刀雪夜歼仇》--楚原浪漫奇诡。

但吴镇宇推崇的是北野武,对剧本和拍摄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明知他是导演,最终也愿意放弃原始构思配合全新想法,但始终有一种不适应。2009年8月参加内地与香港电影编剧创作交流会,谈起编剧的创作自主性以及与导演的关系,听取诸位前辈的经验教导,也总结了自己创作《追影》的心路历程,才明白编剧的身份和职责:不仅帮导演完成想法,自己也要融为一体,这是一个工作团队!

《追影》最终没有成为一部向武侠片致敬的发烧喜剧,这是遗憾,也是鞭策。我相信,只要坚持,还能有机会圆梦。套用李仁港《锦衣卫》的一句台词:有希望总是幸福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