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忽魂悸魄动 恍惊起长嗟--香港恐怖片纵览(…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香港电影开始与世界接轨,注重感官刺激的商业娱乐片成为电影制作业的主流。由此逐渐衍生出门种齐全的类型片,香港电影的创作亦呈多元化发展。不过,与好莱坞的类型片之间有严格的区别界限相比,港产类型片则历来元素驳杂,搞笑功夫煽情胡闹血腥怪诞往往共冶一炉,以求满足不同观众的口味。--唯因如此,尽管鬼怪僵尸题材的港片曾经风行一时,尽管很多类型港片中不乏惊悚元素,但真正纯粹意义上的恐怖片在以前并不多见,直到90年代后期才渐呈蔚然成风之势。

一、新浪潮集体“惊声尖叫”

究竟惊悚片怎样才能令观众感到恐怖?现在看来,或许也不外乎两种,一是靠视觉特技引起的感官刺激,另一种则是通过情节铺陈诱发的心理恐惧。而大多数恐怖片往往能在视觉效果方面吓人一跳,却在悬念铺垫方面马马虎虎,相较而言,虽然两者都对导演的掌控功力有极高要求,但后者似乎比前者要更加考验导演的功力。

说到香港的惊悚类型片,由于大多与鬼怪沾边,因此营造道具特技的恐怖视效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已发端,只可惜限于成本低廉及创作人员的因陋就简,以致发展缓慢,少有佳作问世。而纯以悬疑恐怖的情节铺陈取胜的影片则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这一时期,拍恐怖片的不少,但小有成就的只有邵氏的桂治洪、何梦华及稍后的牟敦芾,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大概也只有邵氏的《蛇杀手》(1974)、《香港奇案》(1976)、《邪》(1980)。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港产恐怖片的低稚水准才有所改观,以许鞍华、徐克、严浩、余允抗为代表的一批受过高等教育专业训练的弄潮儿集体亮相,为当时死气沉沉的香港电影注入新鲜血液。他们在展现自己创作个性的同时,亦不忘照顾观众的娱乐需求,在商业类型片中皆有建树。其中又以许鞍华、余允抗、于仁泰等人导演的恐怖片最受欢迎,他们运用先进的拍摄技巧、个性化的创作理念,营造出空前的恐怖气氛,令本埠观众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应热烈。

《疯劫》是女导演许鞍华的电影处女作,亦被公认为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品。影片取材于香港龙虎山一件真实的凶杀案,不过编剧陈韵文在利用这个素材时却做了巧妙的艺术改动,真正的凶手不是那个疯傻(徐少强),而是男死者的未婚妻(赵雅芝)。这一加工,便由原本无意识的疯子杀人事件衍变成滥情造成的人性悲剧,不仅令故事情节更加悬疑,而且丰富了影片的内涵。而许鞍华的导演才华亦在《疯劫》中锋芒毕露,无论是选景、取镜、光影,还是摄影机位变化,都有力地掌握着悬疑趣味,创造了逼人的惊悚气氛。更重要的是,许鞍华对当时香港的电影叙事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打破了一般情节的单一视点的结构,采用多视点结构叙述故事,形成悬疑震慄的艺术效果。

1979年的《疯劫》使得香港观众体会到本土电影空前的恐怖感觉,1980年的《山狗》则再度引发影院的阵阵惊叫声。这部由另一位新浪潮导演余允抗执导的恐怖暴力片,其实情节平常,主要讲述愤怒的父亲(陈星)为给自己惨遭轮奸的女儿报仇,上山将四个凶手分别杀死的故事。《山狗》的最成功处是对陈星杀人情境的刻画,丛林中的厮杀混战,凶徒被诛的过程,导演借鉴了西方恐怖片的拍摄手法,在镜头的出色调度下,营造出令人窒息的惊悚感。尽管当年《山狗》在上映时由于太过血腥恐怖而遭到舆论抨击,但日后抄袭该片丛林之中惊悚杀戮的拍摄手法的《魔图》、《山狗1999》等香港电影层出不穷,足见《山狗》的恐怖魔力影响深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