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年孤独:邵逸夫影坛得失奇录(2)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邵仁枚为人老成持重,与雷厉风行的六弟互为补充。据说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若非三哥劝说“咱们争财不争气”,李大导演恐怕就很难“风云再起”了。邵仁枚口才亦出众,当年邵氏常请日本导演来港拍片,名为引进外援,实则偷师学艺。有次新闻发布会,记者据此发问,三老板毫不为难,张口一句“好莱坞也用欧洲导演”就给打发,令一起出席的张彻导演大为佩服。

与邵逸夫60岁之后犹能日理万机的勤奋相比,邵仁枚则乐意放权给兄弟子侄,自己乐得享受奢华生活。当然,富贵不忘善举,邵仁枚还于1957年成立邵氏基金会,常年捐钱赈灾敬老恤贫,并因此获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颁的“拿督”勋衔。邵仁枚的善长作风对邵逸夫影响颇大,80年代后,邵逸夫将“善举”由新马港台扩大到内地,数十亿元的慈善捐赠,不知有多少人受惠。可惜,如今诸般善名荣耀只归邵逸夫一人独享,“最佳拍档”三哥邵仁枚已于1985年逝世,寿85岁。

失:兄弟反目

直至今日,邵氏旗下的TVB每年的重头剧集都少不了“大家族”题材,其实邵氏家族本身的恩怨情仇比电视剧还要精彩,否则王晶也不会拍影射邵逸夫的电视剧《影城大亨》。譬如邵邨人被两位弟弟“杯酒释兵权”,“邵氏父子”与“邵氏兄弟”分道扬镳的跌宕故事就颇具通俗剧的传奇性。

话说邵氏新加坡最强大对手国泰在香港创办的“电懋”短短几年内拍出不少叫好叫座的佳作,打得邵仁枚邵逸夫兄弟焦头烂额,只好苦思良策,多次督促邵氏在香港负责制片的二哥奋起直追,可惜效果一直甚微。被逼无奈,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决定用“釜底抽薪”之计,夺下二哥的制片权。只是,尽管大家都是兄弟,但涉及权力交替,还是怕伤了和气。商量再三,老六和老三决定出钱给老二办一个“六十大寿”,在这个隆重豪华亲切和谐的场合下,提出:“二哥劳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还是退休享福最好。”

本来二老板也不是省油的灯,但问题是这两位弟弟控制着制片资金和发行地区,若然翻脸,自己空有制片权又有何用?想到此处,也只有半推半就,让出制片大权。之后,邵逸夫来港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邵邨人却将旧邵氏片场卖掉,在弥敦道投资兴建邵氏商业大厦,同时收购改造的新华戏院亦不放映邵氏电影,反而只做西片首轮公映。1961年,邵邨人执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仁枚专门来港调停,可惜无力回天,邵氏家族企业遂一分为二(此事影响甚大,后来李翰祥叛逃邵氏,王新甫等自认“邵氏父子”的“保皇党”,觉得不受“邵氏兄弟”待见,竟毅然随李离开)。

邵邨人有子三人,长子维锐谨小慎微,老三维镇风流豪奢,唯有老二维瑛精明强干,深得邵逸夫赏识。正因如此,尽管邵邨人全家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维瑛却被六叔盛情挽留,依然坐着总经理的位置。邵维瑛本人极富魄力,原本就认同六叔的大刀阔斧改革,是以工作十分积极,为清水湾片场的建造立下汗马功劳。

按说在邵逸夫的子侄当中,唯维瑛热爱电影且才华出众,本是邵氏电影事业接班人的不二人选,无奈邵邨人夫妇分家之后便存“门户之见”,不愿儿子“给别人打工”,勒令邵维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维瑛受不住家庭压力,只好向六叔辞职,而邵逸夫少了贤侄帮忙,做事明显捉襟见肘,只好四处寻觅高人,这才有了后来的周杜文、邹文怀、何冠昌的加盟,不过“总经理”这个职务却由实权成了空衔--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