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年孤独:邵逸夫影坛得失奇录(3)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中篇:影城霸谋

驭人:特等权力 三等职务

话说邵维瑛被迫离开“邵氏兄弟”后,接替“总经理”职务的是周乃文。此公在影片发行方面路子颇广,可以弥补邵逸夫仅擅南洋发行的不足。自此,“总经理”这一职务在邵氏成为虚衔,周乃文专职负责影片发行领域,公司日常行政工作则由邵逸夫找来的新手邹文怀处理。

记者出身的邹文怀初入邵氏,头衔只是宣传主任,负责的却是公司大小事务。他与好友何冠昌为邵氏打造黄梅调、武侠片两大影坛潮流立下汗马功劳,实权早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惜职务始终仅限于宣传主任和制片经理,至多做到“副总经理”。期间“总经理”几度换人,虽无实权,名义却压在邹文怀头上。

后人对邵逸夫如此用人颇为不解,政界出身的大导演张彻却一针见血。他当年的上司蒋经国曾经提出一套用人方针,即“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力”。邵逸夫与之不谋而合,正所谓“位卑则权轻”,实权只能由老板来给,将来功高震主或一朝失宠,没有头等职务在身,也容易一脚踢开。张彻赞邵逸夫“用人方针”暗合中国政治文化,六先生也颇为自得,可惜仍然百密一疏,犯了错误,给公司带来极大损失。

毫无疑问,作为头等人才,邹文怀在享有特等权力的同时,绝不满足只任“三等职务”。来邵氏一段时间之后,邹文怀就发现,不管自己再怎么勤奋努力,再怎么创下丰功伟绩,也不会成为股东或老板。因为邵氏是家族企业,公司章程上已经标明:所有主要股东都必须是邵家的人。再者,邹文怀后来掌管制片部,与何冠昌、蔡永昌一班心腹掌握制片大权,枭雄如邵逸夫,自然心存忌惮,于是派红颜知己方逸华进驻邵氏,先主管采购部,任何道具服装采购经费,都需找她报批。方小姐凡事务求节俭,又因与六先生关系特殊,可以不理会任何人,自主削减经费。这样一来,也就达到了邵老板削减邹文怀权力的目的。

不过,邵逸夫忘了一点,此前由于周乃文离开人手不足,部分发行工作曾交给邹文怀负责。通过与各地发行商当面接触合作,邹文怀已积累了足够自立门户的资源。方逸华的出现,正好成为他离开的导火索,对此邵逸夫早有防备,是以邹文怀并没像当年李翰祥那样带走很多人,只有何冠昌等几位好友,还有武打明星王羽愿意追随。邹文怀的新公司(胡金铨提议)叫“嘉禾”公司,初期创业艰辛,但随后因邵逸夫的悭吝个性与家族企业的寡头特征,先后对李小龙、许冠文做出“放弃”的选择,反而被邹文怀坐享其成,最终令嘉禾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影坛伟业!

造星:重金打造 廉价片酬

后人对邵逸夫“怠慢与李小龙合作、不接受许冠文利润分红的要求”深表遗憾,认为乃决策失误,邵逸夫此举当年亦被影界同仁戏称“捉到鹿却不懂脱角”。其实以“六老板”的智慧,又怎会窥不透个中玄机商机?只是从他的利益立场和公司大局出发,放弃李小龙、许冠文是必然的选择。

邵逸夫自回港改组邵氏制片业伊始,就立意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管理制度,采取流水作业生产策略,投资、制作、发行、影院一条龙,所有业务环节皆由邵逸夫统一管理,强调专业水准。对于不满意的粗剪毛片,邵逸夫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尽量补拍,好歹凑成一部电影;二是付之一炬,不能影响邵氏品牌。对于六老板这两种极端做法,很多人表示不解,其实想来简单,无论补拍还是烧毁,目的只有一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