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府投资多,私人投资必然少 挤出效应(1)

每天学点经济学Ⅱ 作者:赵文锴


在批发市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年由于市场对某种商品的供需状况发生了变化,从而经营该商品的摊位出现了增加或者减少的情况。几年前的挂历市场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随着网络、手机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统的挂历需求越来越小,结果,大量挂历批发商出现严重的产品滞销,许多人不得不将资金撤出这一市场,转而投入到其他更有机会的商品领域。这就涉及一个“挤出效应”的概念。

通俗而言,挤出效应是指在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挤出效应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突出表现在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比如,政府经常会遇到需要筹资的情况。这时,往往采取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方法。在政府发行国债时,由于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政府债券的出售便会导致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接着,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形象说来,就像是私人投资被“挤”出了公开市场。这就是挤出效应。在这时,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发明显。

当然,政府引发挤出效应的途径,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债。当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筹资时,由于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同样会引起挤出效应。另外,如果政府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时,政府支出增加便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它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以上所涉及的国债、税收、充分就业等与挤出效应有关的内容,由于涉及复杂的宏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家对其理解,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着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不过,它们都可以从经济学最基本的市场供需理论加以理解。再以国债为例。大家都知道,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在市场上是个受欢迎的,它能吸引很多投资者,因而国债被大量购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投资于国债,实际上是投资于非生产领域,国债买得越多,就会导致用于企业生产的资金越少,因为大批投资人出于低风险获利的目的,不向企业投资了,生产所需的投资因此大为减少。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筹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将更加明显,将会对企业生产产生害处。不过,如果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它们将用于国家项目投资(即用于社会生产)而不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处便被减到最小。

一般来说,政府支出增加会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私人会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产生一种悲观看法,认为收益将会减少,很明显,这时私人便会减少投资。

在当今世界,财政政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同样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便是在特定情况下,财政政策所产生的一种副作用。但是,需要提出的一点是,政府也可以利用财政政策产生影响经济的正面效应,与“挤出效应”相对,可以将之称为“挤进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所提出。这一概念为财政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新视角。

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某些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即拉动私人投资,从而带动社会生产和就业的增加。比如,政府对公共事业增加投资,如修建公路、绿化环境、通信建设、医疗卫生建设等,这些都会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从而使得私人投资成本下降,将有可能诱导私人投资的增加。另外,政府用财政资金为居民建立起更完善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就会给居民吃下“定心丸”,可以形成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未来有保障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便会不再保守,这样自然会拿出储蓄去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社会生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