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府投资多,私人投资必然少 挤出效应(2)

每天学点经济学Ⅱ 作者:赵文锴


经济学家们往往提倡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即政府支出与民间投资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建立一种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而挤出效应则表现了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的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作用。如果政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大于挤进效应,则说明现行的财政政策必须要加以适当调整,反之,如果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则表明当前的财政政策可以继续延续。因此,政府在调整财政支出政策时,要格外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财政政策必须能够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当私人投资对利率较为敏感时,或者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当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时,政府应当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方向,适当收缩建设性财政支出的范围。因为此时私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决定了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比较大,挤进效应比较小,而此时建设性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2. 财政支出要同时兼顾“软”、“硬”环境的改善。“硬”环境,即传统的能源、原材料、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也就是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改造,大力兴办、医疗、卫生等行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直接投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挤进效应的作用。比如目前,中国东西部地区在吸引民间投资的能力上仍然有着巨大差异,这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上,也同时体现在人力资本素质等“软件”设施的差异上,为此,这就要求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应在教育、医疗和保障等方面要有更大的作为,从而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

3. 要全面正确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市场经济天生具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率的本性,以至于有时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因此,政府的政策应该在讲究效率的同时,更多地体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平稳性。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这就要求中国不能仅仅用挤进效应或挤出效应的大小来衡量财政政策的得失,还要服从更为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并以此来全面综合地审视和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

经济学点睛:

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又叫民间投资)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般而言,当政府大幅发行国债、增加税收时,往往会引起私人投资的减少,即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社会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不过,如果政府能够采取得力的财政措施,如对公共事业增加投资,从而使得私人投资的成本下降,则也可促进私人投资的增加,从而产生积极的“挤进效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