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真相大白(3)

格林家杀人事件 作者:范达因


他拿起搁在桌上的《法官手册》第一卷,翻到作了记号的页码。

"警官,听一下这段文字。我大略的翻译如下:'在自己身上强加伤口并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这些人里,有的是为了假装自己是致命武器下的受害者,有的想要敲诈或勒索伤害赔偿金。也因此,往往在一阵不痛不痒的群架之后,总会有人展现出他假装被打出来的伤口。但典型的、最常上演蓄意伤残自己戏码的人,通常都不会自残到底,也多半是非常虔诚的信徒或者是离群索居的孤独者……'当然啦,警官,对那些为了逃避兵役而自残的事,你应该更不陌生了。他们最常用的招式,就是把手放在枪口上方,轰掉自己的手指头。"

万斯阖上书本。

"而且你也别忘了,这女孩一直活在绝望、沮丧和不幸之中,得到什么都好,也没什么可损失的。如果谋杀别人不成,她可能就杀掉自己。相对于艾达想要得到的东西,肩膀的外伤根本微不足道。女人在毁灭自己这件事上,几乎有无限的能力。它只是艾达不正常状态的一部分。不,警官,在这种情形之下的自我枪击,应该说是追求完美的坚持……"

"可是她是从背后开枪的!"希兹的脸,看起来像个二愣子。"我就是搞不懂,有谁听过--"

"等一下。"万斯拿起第二卷《法官手册》,翻到作了记号的书页。"以葛罗斯为例,他就听过许多这一类的案例--事实上,欧洲大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显然就是他的记录,才让艾达产生从后背枪击自己的想法。我从类似的许多记录里选出以下这一段:'以下的两个实例,告诉我们不该被伤口的经验法则所欺蒙:维也纳曾发生过一个人当着许多人的面用手枪从后脑打死自己的事,当时要不是有这么多目击证人,没有人会相信那是自杀;另外还有一个军人以步枪从背后自杀,他先把步枪固定好,踩在步枪上面,又一次的,只看伤口的话根本不像是自杀。'"

"等一下!"希兹挺起身体,向万斯挥舞雪茄。"那把手枪又怎么解释?枪响后史普特就进了艾达的房间,为什么没看见那里有把手枪?"

万斯不回答,翻动葛罗斯的《法官手册》到另一个夹了书签的地方,自顾自地翻译起来:

"'某天清晨,有人通报警方说发现了一具被人谋杀的男尸。警方一到命案现场就查出死者是有钱的米商A先生;死者耳后中弹而往前仆倒,子弹打进脑部之后就嵌在左眼上方的额骨中。发现尸体的地方,是条深长溪流上的桥中央,就在结束探察、即将搬走尸体进行验尸时,执行调查的警官非常偶然地在桥边有点腐烂的矮栏上--几乎就在尸体躺下之处的对面--发现了一小块完整的新凹痕,看起来好像有个又硬又尖的东西猛烈撞上过矮栏边缘。他立刻怀疑这个凹痕与谋杀案可能有某种关联,他决定到桥下的河床打捞,很快就找到了一条将近十四尺长的坚韧绳索,一头绑着块大石头而另一头则是把发射过的手枪,枪管恰恰符合那位米商头上取出的子弹。这么一来,根据现有的证据来看,谋杀案变成了自杀案。这个米商把石头挂在桥边的矮栏上,往自己的耳后开枪,开枪的那一刻手一松,石头的重量便拖着手枪越过矮栏,掉落到河水中。'……这样算不算回答了你的问题呢?警官?"

希兹张口结舌地瞪着他看。

"你是说,就像那家伙的枪越过那座桥那样,她的手枪也扔出了窗外?"

"除了窗外,这把枪没有别的去处。我从史普特口中问到,那时的窗户开了有一尺宽,而艾达射伤自己时正是站在窗前。从朱丽亚房间返回时,她就把手枪绑在绳子上,另一头则绑上个重物,所以她的手一放开左轮手枪后,它就轻易被拉过窗台无声无息地落入阳台阶梯外的滑柔雪堆之中。这就是气象预报派上用场的地方了。艾达的计划需要一场不寻常的大雪,而十一月八日这一天,正是达成令人毛骨悚然意图的理想日子。"

"我的天哪,万斯!"马克汉的语气不但紧张也很僵硬。"这件事越来越不像真的了,倒像是个荒诞不经的梦魇。"

"马克汉,这些不但都是真的,"万斯严肃地说,"而且还真的是全盘重演,而且连名字、日期和细节都充分记载在葛罗斯的专著里。"

"见鬼了!难怪我们会找不到枪。"希兹以一种惊叹的憎恶说,"万斯先生,脚印又是怎么回事呢?我猜全部是她伪造出来的。"

"是的,警官--在看过葛罗斯仔细的指示说明和许多著名罪犯的脚印伪装指导之下,她伪造了那些脚印。那天晚上雪一停,她便溜到楼下,穿上契斯特早先丢弃的高统橡胶套鞋,走向前门再走回宅子,然后把高统套鞋藏在图书室里。"

万斯再次翻开葛罗斯的手册。

"这里头有各式各样伪造脚印和怎么识破伪造的方法,而且--对我们更有关键意义的是--还有如何制造出比自己的脚还大的脚印的方法。我译这一小段给你们听:'如果罪犯担心被怀疑涉嫌,他就会设法让嫌疑转到另一个人身上。但要怎么把别人扯下水呢,打个譬喻来说,他可以穿上不同尺寸的鞋子来制造清晰可见的脚印。利用这种已被为数众多的实验所证实的方式,罪犯制造出来的脚印往往能完美地让人转移目标。'……这段话中的末尾部分,葛罗斯还特别提到高统套鞋--给了艾达利用契斯特套鞋的灵感,应该就是这一部分。她的聪明,足以让她从这段话中得到启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