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课 空与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9)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作者:诸草文


某日,从谂禅师向座下弟子传授佛法,只听他说道:“人生犹如握在手中的明珠,黑者显黑,白者呈白,无所碍心,只保原初。我曾将一根稻草当做佛祖的金身来使,也曾将佛祖金身当做稻草来用,这其实就是心有佛性的显现。何须执著于找菩萨,要知道菩萨也是烦恼,烦恼就是菩萨。”

这时座下弟子有人提问道:“师父说菩萨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萨,不知这菩萨是哪一家的烦恼?”

从谂禅师回答说:“菩萨和世人的烦恼分不开,世人但有所求,那么就会生出烦恼。”

这个弟子仍是不解,继续问道:“那么怎么避免呢?”

从谂禅师听到此问,心知在这个弟子心中已经为执著与妄念所困,迷误在语言的障碍中,于是从谂禅师大声说道:“为什么要避免呢?”

从谂禅师之意,乃是说没有烦恼也就无须避免了。

这个弟子当下有所了悟。但过了几天之后他又来找从谂禅师,这次他想求证自己的修行如何。于是他向从谂禅师问道:“如果我能够做到心中一丝不挂,是不是就契悟了禅理呢?”

从谂禅师问他:“不挂什么?”

这个弟子回答说:“不挂一丝。”他觉得不挂一丝已经是一个高的境界了。

这时从谂禅师大笑说道:“这不,又挂上了吗?在你想着‘一丝不挂’的时候,其实烦恼之丝又萦绕在了你的心头。”

这个弟子听完后非常羞愧,赶紧退出了禅房。

故事中的这个弟子虽然悟到了“不挂一丝”的佛境,也可谓是有所修为。但是恰恰是这“一丝”无法让他突破自身的业障,找不到最原始的初心,因而始终无法到达大乘之境。而从谂禅师却能将其看透看破,以初心来悟佛,自然可窥探到别人看不见的洞天佛境。

童心是初心的一种状态,不因年龄之变而能始终保持一颗童心,这本就是人生之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小孩子被剥夺了玩耍的时间,为一些所谓的“兴趣”而从早忙到晚,终日不得闲。而小孩子越来越被打上成人的烙印,近期不就是有个九岁的男孩儿因其滔滔不绝的成人化演讲而被封为“演讲帝”吗?不少人还将其捧为神童,这是怎样的愚昧无知啊!童年当有童年的快乐,神童未必会成最后的大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告诫难道世人不知吗?是以,应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只有童年不失,才会在长大后依旧保持心态的健康,能够快乐地生活,这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更好的爱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