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节:零食记忆(1)

纯粹的七零八零童年回忆录:绝对童年 作者:黑先生


零食记忆

1990年,爸妈每天给我一毛零花钱,我感到很幸福。我不懂得积少成多,而是将一张张毛票,源源不断送到学校门口的零食摊儿上。

学校门口的“第一摊主”称号,非谷老头儿莫属。谷老头儿总是黑着脸,脾气倔强,口音中掺杂着浓重的山西味儿。大人叫他“谷老头儿”,孩子们叫他“古怪老头儿”。

谷老头儿中年时曾举家逃荒山西,十多年后突然听说老家要“分队”(农业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要按人头儿分地,谷老头儿就统领着满堂子孙,荣归了故里。回来后领了很多田地,还盖了几间矮房,最值得骄傲的是为小儿子找到了媳妇——那小媳妇是寡妇傻扎婆家的女儿,她妈其实不傻,就是太懒,她哥傻保国其实也不傻,就是太老实。谷老头儿为儿子们分了家,老两口的庄稼地平分,谷老头儿算是功德圆满了。

分家后,闲不住的谷老头儿想找点儿赚钱营生。不愧是“走过南、闯过北、山西挖过煤”,谷老头儿很快发觉了小学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并果断出资,倾囊置办了零食摊儿。每天,谷老头儿拉着平板车,拖着冰糕箱、木柜台和纸箱子来到学校门口。支好折叠凳,点上旱烟袋,优哉游哉地抽起来,就等着小孩子乖乖地送钱来。

张二震属于跟风创业,他看到谷老头儿生意不错,就买了辆三轮车当作零食摊儿,长期驻扎学校门口。谷老头儿坐镇大门南,他就停靠大门北。竞争对手暗地里抢“客户”,平日也算个闲聊的伴儿。

谷老头儿的江米蛋儿、鞭炮糖很受欢迎。二震则夏天主卖冰糕冰棍,冬天主打辣条、日本豆,同时还卖跳跳球、皮筋枪和左轮枪子弹,生意也很兴旺。除此之外,二震家的摊位出得早、收得晚,夫妻俩轮流看摊儿。综合比较,在投入成本、经营策略、团队协作和营业时间上,“二摊主”家全面占优,实现了“后来者居上”。

让二震夫妇比较闹心的,是他家儿子——小楷。记得我读四年级时,小楷刚上一年级,等我初中毕业时,他还是一年级。在多年的一年级生涯中,小楷坚持了两件事:一、学习成绩稳坐班级倒数第一的位置;二、在二震夫妇换班儿期间,小楷帮着看摊儿。他不认识钱,更不会算账。所以每当小楷看摊儿时,买东西的人数就会暴涨。谷老头儿在对面摇头苦笑,一半儿是嫉妒,一半儿是幸灾乐祸。

再后来,外来竞争力量也出现了——马庄的老梁也过来摆摊儿。老梁女儿当年大约十六岁,初中没毕业就过来帮老爸打理生意。冬天时,梁姑娘一身红色花棉袄,头裹绿头巾,露在外边的脸蛋和双手被冻得红肿,一双小眼睛被风吹得水汪汪的。一些高个儿男生喜欢和这位“丑姐姐”讨价还价,蚕豆一毛钱5个,两毛钱能不能给15个?梁姑娘笑着说:“那可不行,我们会赔的。给你添两个,好不好?”其实添的是两个最小的,蚕豆皮都没有爆开的那种。十年后,这个小眼睛的梁姑娘,嫁给了常买她蚕豆的郝大个儿。

除了学校门口“三足鼎立”的摊位外,赵鑫家商店、大队代销店和老赵商店也都是重要的零食输出基地。其中老赵商店颇具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超前性地具有了“超市”的自选特点。因为老赵喜欢打麻将,老赵商店就变成了棋牌室。如果老赵正在打牌时,小孩子进来买零食,老赵是不可能从座位上起来的。小朋友你要买什么?把钱放牌桌上,自己进柜台里拿吧。最后给老赵看一眼就行。

一年四季,都有“时令零食”,如夏天吃冰棍、冬天吃糖葫芦等。“零食产业”的旺季是春节,因为每逢春节,村委会就会请唱戏班、小剧团过来唱戏。在这五天一礼拜内,戏台周围会聚集很多卖零食的,谷老头儿、二震、老梁都在,还有卖糖葫芦、卖膨化糕的……大人们关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小孩子就在台下窜来窜去,怀揣着崭新的压岁钱,在小摊儿前频频出手,平时买不起、买不到的零食,过年时能大饱口福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