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医养生的五大原则

中医养生 受益一生 作者:宋学菊


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在养生思想的指导下,前人在养生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在中医养生活动中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一些基本法则。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养生目的的实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未病思想

中医学的养生防老方法以预防疾病、保健益寿为目的。如起居调摄方面,《黄帝内经》强调 风雨寒暑 等 虚邪贼风 要 避之有时 ;饮食卫生方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强调预防食物中毒;孙思邈在其著作中记载了用动物肝脏来预防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和海带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黄帝内经》还提倡用针灸来预防疾病、养生益寿。

2.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中医养生文化中,也体现出了这种原则。

另外,形神合一的理论原则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基础原则。神的概念内涵是一元的,即为 生命之主 ,但其外延是广泛的,既包括有心理方面的,也包括有生理方面的。因此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神与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从本源上说,神生于形、神依附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是形的主宰。神与形的对立,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神与形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神与形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形神合一论的具体内容,为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并为现代科学进一步阐明生命的本质,以及疾病发生的规律,提供了若干宝贵的线索。

3.注意阴阳的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运动,人体生命活动也是阴阳的运动。由于阴阳的运动,因此我们就需要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然而,阴阳本身又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很容易被打破。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扰以及人体的不断老化,都会加速人体的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是百病之源,换句话说,疾病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引起的。治病如打仗,打仗要讲究方法。中医治病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使其达到平衡状态。治疗疾病也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目的是恢复阴阳平衡协调,帮助人体找到新的相对平衡点,从而使其恢复健康。

4.动静结合的养生理念

中医养生也重视健身运动,因为长期坚持运动锻炼,是人体维持健康、增强体质、永葆青春的秘诀。我国1800多年前的著名外科学家华佗,就自创 五禽戏 作为健身运动。他的学生吴曾如法锻炼,坚持不懈,活到90多岁,仍耳不聋,目不瞑,齿牙完坚。说明长期的运动使人体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使生理、心理得到调节,气血畅通,阴阳协调,就可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中医养生在强调动的同时,并不忽视静的一面,主张动静结合。《一览延龄》中说: 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情也。更如静中亦动现书,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旷,则谓之养生??最静之人,食后亦直散步,以舒调气血。好动之人,亦宜静坐片时,以凝形神。 所以延寿不但需要动,而且也需要静。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结合是科学、合理的健康长寿之道。

5.养生方法中的辨证观

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辨证施治。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辨证施治。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订相应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才能健康长寿。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 知常达变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