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广阔天地启示录(创业篇)(3)

中国知青梦 作者:邓贤


也许吃苦能够忍受,短暂的寂寞和考验能够忍受,但是这种几乎与零相等的劳动价值却不能不使人感到绝望。难道付出牺牲的代价和作为人生的最大理想就是平均开荒不到一分地么?

难道任何一种普普通通的劳动职业:开汽车,开火车,开飞机,开轮船,开车床,甚至当一名风里来雨里去的扳道工,迎送巨龙般的列车南来北往,不是都比每天挖一分荒地更有价值么?

每天一分地的劳动规模和劳动方式,同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橡胶基地的宏伟蓝图相比,不是如同痴人说梦一般几乎是个幼稚可笑的玩笑么?!……

仅仅几个月,人们的政治热情明显减退,厌倦情绪上升。小报停刊,油印机冷落一边,缝纫机不再嗒嗒地歌唱,吹拉弹唱不再此起彼伏,因为人们通过实践初步体会到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关心他人革命,而是解决温饱和休息。

“北京五十五”的光荣使命面临时代岁月的严峻考验。

3

公元一九七〇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奉命组建,其基础为云南农垦管理总局及其下属各垦区国营农场。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继续恶化,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十二个生产建设兵团,隶属各大军区指挥,加上原有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人数已经超过三百万人。

在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中,尤以黑龙江、云南、内蒙古、海南等兵团规模最为庞大,称“四大主力”。

按照中央设想,生产建设兵团至少应当担负下述三方面任务:

1.作为国防战略的后备兵团(预备役部队),随时准备适应战争形势和打仗的需要。

2.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从自给自足逐渐向多种经营过渡。

3.继续接收和安置知识青年,并对他们集中进行“再教育”管理。

由于特殊时代造就的特殊使命,也由于经济建设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我们将会看到:在此后短短数年中,“生产建设兵团”将作为“文革”中最没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之一,在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留下最为黯淡和色彩斑驳的一页。

组建后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团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和磅礴气势在中国与缅、老、越诸国接壤的三千公里边境线逶迤排开,构成一道令任何窥视者不敢小觑的具有战略威慑力的铜墙铁壁。兵团下辖师、团级或相当于师、团级单位上百个,兵员共计二十万人,其中知识青年十四万(后有增减不等),约占人员总数百分之七十。

第一师第六团,前身为国营西双版纳勐腊农场,原有职工数千人。一九六九年以后,该团陆续接收安置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昆明等地知青约三万人,组建二十四个营,生产连队三百五十余个,每连约一百至一百五十人不等。由于该团拥有的单位和兵员是如此众多,以至于该团老团长在军区各种会议上不无自豪地宣称:一师六团是世界上军队人数最多的团。六团人员编制超过国内大多数野战军。

从地图上看,西双版纳犹如一枚包裹得紧紧的三角粽,它沿江而下,楔入湄公河流域的东南亚诸国,而那只南北走向的浑圆的粽尖就是勐腊。勐腊县方圆数百公里,山大林密,人口仅一万,是世界著名的亚洲野象、长臂猿和孟加拉虎自然保护区。一师六团组建后,该地区才开始显现出许多日见增多的人类活动的迹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