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育人:教育永恒的主题(3)

杨叔子教育雏论选 作者:杨叔子


如果说“育人”是教育的“正题”,那么“制器”就是教育的“反题”。“育人”强调教育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活生生的人;“制器”则是将人视为“物”,视为“器材”,视为“工具”。先生将教育的“反题”在高等教育中的种种表现概括为“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和“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入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灵性荒于人性)。“五重五轻”的根本在于“轻素质”,“五精五荒”的根本在于“荒于入学”、“荒于人文”。归根到底,则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其直接结果是,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爱国主义情操,对民族文化缺乏基本的理解和基本的认同,个别人甚至自私自利,做出有损人格、国格的事。归根结底,教育的“反题”就是教育的“失位”、“错位”和“越位”。

之所以会出现教育的“反题”,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地认识教育的本体性和工具性的关系。毫无疑问,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掌握科技,科技发展经济。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由此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这一逻辑推理。应该说,这一逻辑推理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本身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只是看到教育的工具性而无视教育的本体性,无视教育“育人”这一主题,无视教育是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教育的本体性,其结果就会走向急功近利,走向教育的反面,甚至会出现“反教育”。因为工具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为谋取一己之私利而危害人类、危害国家、危害民族。

教育的本体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是体与用、源与流、本与末的关系。无视本体性而奢谈工具性,无异于舍本求末,其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甚至南辕北辙。

二、文化教育:结构与类型

既然将教育定义为文化教育,接下来的问题必然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类型和结构是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