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育人:教育永恒的主题(4)

杨叔子教育雏论选 作者:杨叔子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对它有着不同的界定。先生对文化及其结构的界定以及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特别是从他有关教育本体性认识的角度出发的。通观全书,可以看出,先生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成果在精神层面的积淀。人类的一切活动,如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研究等等,都是短暂的,都会消失,都会成为历史,而这一切最终都会沉淀与凝聚为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文化既外显于一系列符号系统,又外化于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之中。作为文化活动的教育,同时涉及文化的这两种表现形式,但更多地涉及文化的符号系统。先生指出,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形而下是实践;形而中是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形而上是精神。

实践是一切文化活动的基础。可以说,文化产生于实践,反过来,文化教育又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以深化,实践将文化的符号系统,也就是其中的知识激活,是知识能内化为素质的根本之所在。

知识是文化的符号系统,概念、判断、定理、公式等构成了知识体系,成为文化的载体。因此,教育首先是知识的传授。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那么,知识就会成为僵死的知识。在知识中还蕴涵着思维、方法、原则。思维是人的智慧,它分为感知力、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能力。知识是人类思维成果的结晶。反过来,知识之中也就必然蕴涵着人类的思维能力。传授知识,根本在于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是连接知识、思维与实践的桥梁。没有正确的方法,知识、思维就无法转换为实践,就不可能有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原则是精髓。虽然“真善美”是一切知识追求的最高原则,但在不同的学科知识中,其原则还是有所侧重的,如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崇美。

育人:教育永恒的主题lV

如果说,知识作为符号系统是文化的表征,思维、方法、原则则是蕴藏在其中的内核。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传授知识是手段,激活思维、掌握方法和明确原则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在于建构人的文化生命,在于塑造人的灵魂,形成人的精神世界。但人的精神世界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知识并通过知识而形成的思维、方法、原则为质料的。因此,精神是一种境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融合并升华知识、思维、方法和原则而形成的人的精神世界。“真善美”完整而和谐的统一并向“创新”发展是其具体体现。这是教育本体性的具体表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