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争夺大清帝位失败之谜(3)

历史上的多尔衮 作者:纪连海


再说,我的野心那大了去了,统一满洲八旗,当皇帝,这是最小的一个目标,灭大明朝,灭李自成,灭张献忠,灭这个,灭那个,统一整个中国,这才是我心中装的事。我哪能在这种情况下跟他火拼,太傻了,这是他的第一点。客观方面,兵力不足;主观方面就是目光敏锐,志向高远。

在这方面我们说,他心中装的,我一定要超过我的父亲努尔哈赤,也要超过我的哥哥皇太极,我要把这个江山迅速地平定下来,我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所用,最终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任务。我现在的任务是攻打北京,迁都,灭明朝,灭李自成。当一切功成名就以后,这个皇上我不是随时想当就当吗?那么小一个皇上,我想灭他还不容易?

我们再返过头来看看当时的大明朝。大明朝灭亡了,崇祯帝上吊了,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明朝已经灭亡的情况下,那几个遗子遗孙,那前后立了好几个王还掐,我是正宗你不是正宗,不去跟别人打,反而内讧,你说这样的朝代,它能坚持几年?

我们返过头来再说李自成,再说张献忠。两个人一前一后称了帝,张献忠已经进了四川,李自成也想进四川,两个人居然在四川打起来了,放着后面大清朝的追兵不打,两拨人掐起来了。您说,这样的人真的能当皇上?您说就在当时的情况下,崇祯帝、李自成、张献忠、多尔衮,这几个人您去查一查,这几个人相差不到十岁,您去看看,这些人谁能够有多尔衮的算计?谁能够把天下大事装在自己的心里?所以我们说,多尔衮他的雄心壮志太大了,所以他不急于当这个皇帝,正是不急于当皇帝的,成就了一世的英名伟业,想当皇帝的,前脚当了皇帝,第二脚就死了。

1644年,李自成当了皇帝,1645年,李自成就死了;1644年,张献忠当了皇帝,1646年就被射杀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不急于当皇帝,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我们不是说多尔衮这个人早就有聪明,有计算。不当皇帝对于多尔衮来讲只是他的中策和下策,这绝对不是多尔衮上上策的决定,也绝不是多尔衮内心早已经想好的。

现在我们要回答的是,多尔衮为什么要立福临为帝,他为什么同意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意见,去立福临为帝呢?应该说原因有如下两个:

第一,是以退为进,摄政称王。一提到多尔衮立福临,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误会,马上就会把全部注意力盯到一个什么问题上,多尔衮别跟庄妃有一腿吧?肯定是,要不然干嘛支持他。诸位且不想,立福临不是多尔衮提出的,那是郑亲王济尔哈朗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时候您要说,多尔衮跟福临的妈妈庄妃有点什么不清不白的关系,我不大同意。没有证据证明,他们这个时候有什么花边新闻,没有,最起码这个时候他们之间,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什么也没有。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他的想法太简单了,既然他当皇帝我不愿意,我当他不愿意,咱们各退一步的条件下,咱们就得选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这个合适的人选最好是一个小孩子,而福临恰恰又小,但福临这个人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一提他就同意,为什么?他也清楚福临的特殊地位,确立福临,双方都没问题,这是一个小孩子,我能当摄政王,而且确立福临还能争取满蒙之间的团结,这是太当务之急了,只要争取了满蒙之间的团结,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我们还要灭掉大明朝呢。所以这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一种选择。

第二,也就是支持立福临的第二个原因―避免内讧,顾全大局。

这个刚才我们说了。首先这个大局是什么呢?就是满洲人的团结。在这个问题上,他绝对不可以让豪格当皇上,自己也不能当皇上。豪格当了皇上那会怎么算计他啊?死无葬身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很好,让年幼的扶正,我既可以达到满洲人内部的团结,也可以达到满蒙的团结,我就可以灭掉大明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接受了济尔哈朗的意见。济尔哈朗他更高兴啊,他提出让福临当皇上,他就是有他的想法,他可以沾光。原来我们这个家族,努尔哈赤他们家哥俩儿,我们这支在这个朝廷中什么地位都没有,任人宰割,这回,从此以后,我们舒尔哈齐一支的人崛起了,我们说话算数了,我们可以也当辅政王了。这个江山有我们这家的一半了,我从此以后可以扩充我这个蓝旗的势力。他也想着他那支子呢,他代表着他们那个家族,所以他也高兴。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立福临为帝,不但达到了整个满洲人的团结,而且还达成了满蒙的团结。下一步的任务是,如何处置当初拥立多尔衮的人和当初拥立豪格的人,也就是处置双方的反对者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